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建筑科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城市住区是现代人居发展最典型、最普通的聚居环境。城市住区生态面临诸多挑战。作为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成为新中国城市住区发展的缩影,研究曹杨新村住区生态修复具有典型意义。从环境提升、建筑节能、能源优化和资源再用等四个方面分析并总结曹杨新村生态修复的各种策略,期望对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在这里住了60年,我很幸福。"93岁高龄的赵爱英说。1952年,当新中国第一个人民新村——曹杨一村迎来大批住户时,赵爱英做梦也没想到她能住进这片新式楼房。作为新中国人民新村的样板,当年,这里云集着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曹杨一村居民"是一个标签,更是一种荣誉。经过60多年的建设,如今的曹杨新村整个社区占地2.14平方公里、住户3.3万余户、居民10万余人,是一个拥有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环境、交通等资源的大型成熟社区。当年在建设时,曹杨一村的设计、建筑理念领新中国人民新村之先,电力、供水统一部署。  相似文献   
3.
采用空间句法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规划初期(1950s)和现状(2000s)两个时期曹杨新村的城市空间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对曹杨新村空间形态、结构逻辑变化的分析,揭示其空间演变的特点。并在对其公共空间句法分析的基础上,为未来曹杨新村的公共空间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上海曹杨新村所遇到的问题在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拥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又决定了其特殊性,基于曹杨一村社会调查,提出适应性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相关理论出发,基于曹杨新村的实证调查,以公共空间为视角,对社区规划实施评价进行了探索.以规划蓝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为分析的切入点,发现从差异性方面来讲,曹杨新村在长期的规划实施中没能注重对公共空间的营建,影响了社区公共生活的总体质量;而从一致性方面来看,新村的规划实施对社区当前的公共生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双修的大背景下,为弥补老旧社区的功能短板,实现人行优先,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空间舒适度、界面舒适度和设施舒适度3个维度,以宏观与微观2个视角,综合应用田野调查、Rhinoceros/Grasshopper软件测算、街景语义切分等多种数据收集和处理手段,对社区内20条道路所组成的步行网络的舒适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上海曹杨新村社区的整体步行舒适度处于中等水平,缺乏步行舒适的路段,设施舒适度较差,亟待优化和更新。  相似文献   
7.
住区空间形态及模式类型划分与密度特征相关,家庭能耗产生的空间碳排放与密度分布有着逻辑对应关系。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特征、住房特征和能耗行为等因素对家庭生活能耗有着显著的影响,而有关密度与家庭能耗碳排放之间的相关研究尚需更多实证案例。本文以上海曹杨新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问卷数据来估算54个小区样本的家庭能耗人均碳排放值,并对住区密度指标与碳排放进行相关性研究。从回归分析结果看,曹杨新村的家庭能耗消费与家庭特征、住房特征等因素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家庭人口规模具有主导作用。在密度指标与碳排放相关性研究中,家庭能耗碳排放在物质密度与人口密度指标中分别具有区段波动性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密度与碳排放影响变量之间的非线性逻辑对应关系,研究得出不同密度区段条件下的住区家庭能耗碳排放差异是居民家庭人口规模、收入水平等相关社会因素叠合作用造成的。因此,判断住区是否"低碳"首先当明确密度区段的选择条件,结合本国国情、地区发展条件、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等因素来引导未来住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住区形态模式与行为特征关系的视角,论证了住区模式特征是反映物质形态、社会结构分异,与居民行为特征的社会空间关系的总和.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在梳理物质形态历史演化机制基础上,解析归纳8种典型住区空间模式类型.结合随机等距抽取的1020份居民调研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发现住区空间模式类型与居民家庭消费区隔化现象相对应.研究进一步从住区设施可达性及居民设施使用行为入手,对居民及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属性开展了低碳效应实证研究.论文采用SEM结构关系方程加以设施使用活动关联性分析与影响因子显著性检验,得出居民社会经济属性、设施使用行为以及公共交通出行频次的路径权重系数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认为,居民社会结构和设施使用行为是影响住区模式低碳效应的主要因子,住区服务内部设施可达性对于实现居民日常生活功能支持和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