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57篇
  免费   722篇
  国内免费   235篇
电工技术   458篇
综合类   1193篇
化学工业   6484篇
金属工艺   829篇
机械仪表   251篇
建筑科学   5861篇
矿业工程   1775篇
能源动力   226篇
轻工业   1246篇
水利工程   801篇
石油天然气   232篇
武器工业   83篇
无线电   1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79篇
冶金工业   909篇
原子能技术   33篇
自动化技术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0篇
  2022年   279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429篇
  2014年   923篇
  2013年   752篇
  2012年   1014篇
  2011年   983篇
  2010年   899篇
  2009年   1070篇
  2008年   1088篇
  2007年   1191篇
  2006年   1116篇
  2005年   1210篇
  2004年   1152篇
  2003年   1018篇
  2002年   866篇
  2001年   803篇
  2000年   700篇
  1999年   674篇
  1998年   579篇
  1997年   537篇
  1996年   423篇
  1995年   399篇
  1994年   323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269篇
  1991年   232篇
  1990年   184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省经信厅公布2020年安徽工业精品名单遴选结果,中科铜都公司生产的超细银粉(ZKTD-AgO1、ZKTD-Ag02、ZKTD-Ag03、ZKTD-Ag06、ZKTD-Ag07、ZKTD-Ag12)榜上有名。据了解,一直以来,中科铜都公司深耕金属粉体材料产业,秉承“市场是企业的方向、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理念,着力提升工业精品在质量、标准、管理、品牌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选取两种不同来源的粉煤灰(FAⅠ、FAⅡ),研究了其品质差异和掺量(0、15%、30%、45%)及水胶比(0.5、0.4、0.3)对淡化海砂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FAⅡ,FAⅠ型粉煤灰的需水量更小,采用较少的减水剂能使新拌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在水胶比相同的情况下,FAⅠ型粉煤灰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发展有更加积极的影响;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淡化海砂混凝土的电通量值均先减小后增大,且FAⅠ型粉煤灰对改善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更优;随着龄期增长,三种水胶比下FAⅡ型粉煤灰掺量不宜高于15%,而水胶比为0.4和0.3时,FAⅠ型粉煤灰最大掺量可达30%~45%。  相似文献   
3.
先将粉煤灰进行微生物腐蚀处理,然后通过球磨工艺制备微粉化粉煤灰,球磨20 min即可将粉煤灰的平均粒径由约1 250 nm高效减小至约194 nm,比相同条件下直接球磨得到的粉煤灰平均粒径(504 nm)大幅减小。微生物改性粉煤灰即使经过球磨后其表面仍附着有亲水亲油性的生物膜,这有利于提高其与有机材料界面相容性。微粉化粉煤灰/炭黑并用的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可达24.6 MPa,与单纯炭黑补强的NR复合材料相当。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经微生物和球磨处理的微粉化粉煤灰与NR的相容性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铝酸盐水泥对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性能的影响规律,用掺量分别为0、2%、4%、8%和12%铝酸盐水泥代替粉煤灰,运用SEM、XRD、FTIR与TG等测试方法,对复掺铝酸盐水泥的地聚合物进行微观机理探究;开展流动度试验、凝结时间与抗压强度试验,对复掺铝酸盐水泥的地聚合物进行宏观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铝酸盐水泥掺量从0增长到12%的过程中,C-S-H凝胶含量从2.16%增长到8.10%,富铝凝胶含量从55.22%增长到74.60%,增大铝酸盐水泥掺量,流动度从22.4 cm降低到21.5 cm,初凝时间从622 min减小到106 min,终凝时间从740 min减小到125 min,抗压强度从27.7 MPa增长到70.78 MPa。因此,复掺铝酸盐水泥有利于生成更多的C-S-H凝胶和富铝凝胶,C-S-H凝胶具有更大的生成速率,降低了地聚合物工作性能,增大了地聚合物抗压强度,丰富了地聚合物性能的提高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研究超细尾砂在不同配比聚丙超烯酰胺条件的絮凝沉降浓密实验,探索在不同给料速度、浓度及絮凝剂单耗条件下对料浆浓密效果的影响,借助物理实验参数进行对比回归分析获得最优匹配数据模型,对模型关系中涉及的参数进行正交试验优化设计,考察单因素及组合因素对响应值絮凝度的影响,建立多因素变化对浓度响应值的影响,进一步获得各元素最优条件的絮凝度值,依据函数模型拟合出响应最优值与元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得到优化条件下以絮凝度为指标的各个元素影响作用大小。结果表明:①无动力浓密条件下料浆达到极限浓度絮凝剂参数确定为最佳添加量为30g/t,阴离子型絮凝剂XS、最佳料浆稀释浓度6.0%;②固体通量由0.127t/(m2?h)增加到0.360t/(m2?h)时,底流浓度表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同步确定浓密处理量为0.3t/(m2?h);③回归方程及元素曲面响应关联结果的模型关联系数因子R2值为0.9978,证明模型因子各元素与响应结果紧密关联性较高;④提出了不同单耗絮凝剂对超细尾砂浓密的机理影响测试方法,将该测试方法成功应用到工程实际中。  相似文献   
6.
利用粉煤灰制备沸石分子筛是对工业固废进行高效利用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粉煤灰的成分、物相组 成受原煤、燃烧条件、合成方法等影响,最终生成的分子筛结构性能各异,因此在利用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时,需要 结合其性质,或根据最终分子筛结构性能需求,确定合成方法及影响因素。 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理清粉煤灰性质— 合成方法及影响因素—分子筛结构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分别对 A、P、X、Y、ZSM-5 型分子筛的结构进行了介绍,综述 了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的主要方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详细研究了粉煤灰基沸石分子筛合成的主要影 响因素及影响规律,构建了各影响因素与沸石分子筛类型之间的关系,结合多种现代测试手段,查清了各分子筛结构 与其性能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粉煤灰基沸石分子筛合成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重法研究了不同机械活化程度的超细铁矿粉一氧化碳还原特性,并对其还原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活化有利于一氧化碳还原铁矿粉,机械活化时间越长,反应特征温度越低,活化480 min的铁矿粉的反应峰值温度比未活化的矿粉低217 K。机械活化时间越长,反应活化能越低,但反应机理未发生变化,界面反应一直是限制性环节,活化480 min后的铁矿粉的反应活化能比未活化时低31.23 kJ/mol。机械活化对于一氧化碳的还原铁矿粉的逐级反应进程有明显影响,对于未活化的铁矿粉而言,逐级反应层次不分明,而对于活化后铁矿粉的逐级反应层次分明,而且活化时间越长,层次越分明。  相似文献   
8.
9.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同时也是含有有价组分的二次资源。粉煤灰综合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其资源化利用率,实现变废为宝,还能有效缓解因其长期堆积而造成的土地资源占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对粉煤灰的“工程型”及“产品型”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梳理,在“工程型”利用方面,粉煤灰可大规模用于建筑行业,但产品附加值低,且其掺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可用于农业领域来改良土壤提升肥力,但需对其自身进行减毒处理;可在环境保护领域用于废气废水处理等,但负载了有害物质后的粉煤灰需要进行再处理。在“产品型”利用方面,可从粉煤灰中回收有价物质,如利用物理法分离微珠、磁珠及未燃碳以及利用化学法提取铝及关键金属等,但往往存在回收率及产品纯度低、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可用粉煤灰制备高附加值产品,增加经济效益,但目前产品种类少、制备成本高、市场接受度低。针对以上问题,从原料分类细化、产品攻关方向、行业标准制定、国家政策导向等角度为我国未来粉煤灰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双组分纺黏水刺非织造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具有纺黏非织造材料的高强度,经水刺环保开纤后,又具有超细纤维材料的柔软和细腻手感。再者,双组分超细纺黏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具有良好的过滤性、吸湿性、透气性和容尘能力。本文系统概述了双组分超细纺黏水刺非织造原料、工艺及其产品特点,分别介绍了在高级擦拭布、服装用布、卫生产品、高级合成革基布、精密过滤材料等领域的主要应用,并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双组分超细纺黏水刺非织造技术及产品的发展。最后对双组分超细纺黏水刺非织造材料在原料绿色化、组分多样化、纤维亚微米及纳米化、材料复合化、产品功能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