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8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244篇
电工技术   20篇
综合类   115篇
化学工业   17篇
金属工艺   27篇
机械仪表   111篇
建筑科学   3389篇
矿业工程   12篇
能源动力   18篇
轻工业   61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武器工业   16篇
无线电   24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6篇
冶金工业   22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57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506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386篇
  2003年   389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在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授课。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且章节之间关联性较弱,探究既能使学生快速适应,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在线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以华南某高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为例,基于中国大学MOOC、建筑云课、腾讯课堂、QQ群等线上平台讲授教学内容,并运用问卷调查对课程线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灵活的学习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较严重的千城一面现象,究其原因是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本文以日本为例,探讨日本传统城郭本身及其保护与再利用如何塑造了城市的空间特色。通过选取16个典型案例,本文从城郭的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区位和更新利用历程三方面,剖析了城郭与城市空间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城郭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以及对待历史的态度等方面总结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克里斯蒂安·克雷兹进行的访谈。"整体"的概念体现在访谈的方方面面之中:克雷兹的建筑学习开始于在类比建筑学影响下,将建筑理解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在他当下思考中,整体是对于空间本质的根本认知,建筑的外观变化源于空间认知的整体逻辑而不是碎片式的风格转变;在他从概念到实践的工作方式中,整体的概念体现在对于感性一以贯之的坚持;在他的实践项目,尤其是中国的竞赛项目中,整体是对于建筑与社会问题的综合思考,其新近完成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竞赛的综合体量也是这点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武汉大学早期校园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是我国近代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的典范,然而关于其校园规划思想的研究却比较匮乏。本文根据设计师开尔斯和莱文斯比尔的设计手稿以及多种关于校园建设的原始文字档案,从时代背景、建校理念用地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早期校园规划和建筑形制形成的因素。旨在全球视阈下解读武汉大学早期校园规划思想,凸显出武汉大学校园规划及建设的全球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ies, urban forest development is at its height in China. Guided by the theories of nature-approximating forestry, 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 and new succession, and by the Miyawaki Metho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gital design of nature-approximating urban forest by innovatively applying widely-accepted theories with digital technologies. The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nature-approximating urban forest and discusses why it is essential to introduce digital technologies into this type of forest’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iyawaki Method, this study proposes a three-step digital design approach to creating nature-approximating urban forest: cognition, sim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Also, an empirical study on Xingtai Forest in a Hebei Green Expo Garden i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igital design methods of nature-approximating urban forest. Steps include 1) cognition of plants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communities by collecting their key parameters; 2) construction of target communities by simulating natural communities, analyzing and classifying target habitats of designed communities by relevant software, and developing type and pattern designs of target communities; and 3) production of detailed construction schemes by utilizing Grasshopper and Python to generate digital generation clusters, after which planting design drawings and seedling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by inputting values of key parameters. This metho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digital design of nature-approximating urban forest, which helps facilitate urban forest development in an efficient way.  相似文献   
6.
Planners, designers, environmentalists, concerned citizen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interested in the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small rare and uniqu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Scholars have discovered that land-use and visual quality metrics often co-vary together and that various land-uses reside on a continuum scale from high respondent preference (biospheric land-uses) to low respondent preference (noospheric land-uses). This study assessed and documented the visual metrics for the Maxton Plains alvar/alvar grassland plant communities found on Drummond Island, Michigan, USA. These unique, small, and rare landscape types are not usually studied by large-scale visual quality mapping efforts which assess urban areas, woodlands, water, farmland, pastureland, and prairies. The visual metrics were assessed using two versions of predictive visual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s. Results from 60 field photographs reveal that the visual metrics assessment for the Maxton Plains alvars/alvar grasslands have a moderate visual preference, consistent visual quality scores: ranging from the low to middle 50s with the first equation and high 40s to low 50s with the second equation. Compared to many landscape and land-uses, these environments have scores that indicate a moderate visual preference and appreciation. Scores beyond±2.5 of the mean would indicate a significant (p≤0.05) perceivable drift from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The visual metrics provide a numerical framework for managing the spatial contents within and adjacent to the alvars. Landscape features such as buildings, invasive woodlands, agriculture, and pavement would all decrease the visual quality beyond the ± 2.5 score range.  相似文献   
7.
伴随当代健康理念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观念的共时推演,对古典园林精神生态机制的重新认识与诠释成为新时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典园林依托我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蕴含丰富的健康园林营造方法与机制。点景题名是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景观载体。本文力争站在民族与文化自信的时代高点上,以承德避暑山庄点景题名为例,分析其文化深度和精神生态共时性营造特征;以代表性匾额题刻等点景题名的文本解读与语义转换为切入点,在命名点题、记叙典故、抒情喻志基础上,阐释其勤勉自强、藉古喻今、精神超越的内在精神与文化关联。研究结果对中国园林文化内涵再理解及当代园林景观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未 《古建园林技术》2022,(163):104-108
本文以西藏、蒙古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转经廊道为例,探讨了 15 至 17 世纪内外蒙古、安多以及西藏地区格鲁派寺院措钦大殿的布局特点。通过解析转经廊设立和后期废除的过程,讨论了格鲁派初入蒙古时其寺院的建筑特点。论述了早期蒙古格鲁派寺院的模仿蓝本不是西藏而是安多河湟地区的非格鲁派寺院,并分析了格鲁派寺院建寺之初背后的宗教以及政治原因。借助建筑形式变化的推演,分析了建筑形式和政治考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以往针对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多集中在华北和中原地区,而对于学社在西南地区八年间所创造的学术价值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营造学社在西南的研究分别以昆明和李庄为两个主要据点,本文聚焦学社在云南期间的三年,通过对中国营造学社西迁昆明历程和在滇期间研究工作的梳理,再现全面抗战爆发后三年间营造学社变迁的学术史,归纳其入滇后的研究思路和对云南建筑的特征提炼,由此提出营造学社在滇期间创造的学术史价值以及关注营造学社在西南时期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尹航  张超  赵鸣 《古建园林技术》2022,(162):114-119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群山遍布,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沿海的气候特征和特殊的海洋气象,使半岛山岳成为修建宫观园林的佳地。宫观园林在各山体并非平均分布,而是以昆嵛山、崂山为中心,呈局部聚集、整体散点的布局模式。将风水堪舆理论的寻龙、察砂、观水转译为“高峰”“山环”“水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以此 3 项指标分别对半岛各山脉的风水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宫观园林的分布与山岳风水“大聚局”紧密相关,符合“大聚局”尺度下的理想景观格局的山脉宫观园林分布较多,反之则少。研究发掘了宏观尺度下胶东半岛山岳宫观园林分布与风水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为其他地区宫观园林选址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