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1.
园林绘画是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材料,对于已消失或改建过的早期园林的复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解读和利用园林绘画的难点之一在于确定图中景致的写实程度。本文以明代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主线,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资料,尝试从园林绘画的性质和创作过程探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园林绘画的性质属于"功能性绘画",重视对园中景致的忠实摹写。画家的创作过程涉及"写真"与"摹古"两种方式,从不同方面影响到绘画对于园景的再现模式和程度。 相似文献
2.
逢寄畅园建园490周年,颇有感发,遂浮想命笔,以表挚贺。寄畅园为明代遗构,布局自然简约,景面文心,是鲜有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通过明旨、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借景等方面分析寄畅园之造园理法,并着重分析寄畅园筑山、理水之要点。 相似文献
3.
4.
5.
寄畅园是张南垣一派造园叠山的重要作品,是张南垣及其传人作品中时间最早的一例,传承了张南垣造园理念的精华,营造出真实山林的境界。寄畅园由张鉽主持改筑,他与秦氏后人秦松龄合作,将其打造为一座一流的名园。如今政府部门应与秦家共同研究和保护寄畅园,秦氏的家族精神是寄畅园的核心之一,是值得复兴的中华文化。寄畅园在保护管理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恢复明清造园盛期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6.
7.
在对谐趣园历史变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前身惠山园与写仿对象寄畅园从基址环境、建筑构景、园林氛围、植物景观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每个历史阶段所对应的园林在其空间布局、功能实现以及园林氛围方面均达到了园主的造园意旨,但谐趣园对寄畅园的写仿确实存在"形似神不似"的生硬痕迹。因此,对谐趣园的评价,应当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承认园林变迁与园主更迭、历史发展的莫大关系。但也不能止步于对园史脉络的梳理,还是要回归园林艺术的角度,同其摹仿蓝本寄畅园进行造园手法上的对比,分析其"写"与"创"。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