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4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机械仪表 | 27篇 |
建筑科学 | 15篇 |
能源动力 | 4篇 |
轻工业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基于CATIA环境下的斜齿轮三维参数建模及参数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ATIA V5环境中,基于知识工程介绍了利用参数化公式实现渐开线斜齿轮三维建模的方法。通过GSD模块中的fog方式,生成参数方程从而建立渐开线,再由镜像、修剪等命令建立齿形轮廓,最后,通过扫掠、特征阵列等命令建立渐开线斜齿轮三维模型。达到了改变基本参数立即得到相应的渐开线斜齿轮三维模型的参数化驱动化设计,大大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绸墙 柔软的建构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中的项目位于一功能发生置换的老工业园区内,设计的任务是将一栋废弃的三跨老厂房改造成为建筑设计工作室。基于对场地气质的把握、对现有施工条件的考量,我们在新工作室的建造实践中融入了对参数化技术的探索以及对建构传统的反思: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实践应可在另一侧面推动建筑师对建筑设计与建造逻辑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3.
内压作用下发动机反向封头的稳定性是设计中的考虑重点.采用轴对称有限元方法对不同设计参数的等厚度和变厚度两大类反向封头进行稳定性研究,模型考虑封头开口加强环及封头与圆柱段连接处的局部加强影响.参数化研究椭球比、壁厚对封头临界屈曲载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等厚度反向封头的外形和变厚度的壁厚对结构临界屈曲载荷的影响十分敏感,在最小厚度一定的情况下,椭球比为1.413的变厚度封头是最小质量设计.另外文中给出可供工程实际设计参考的图表及曲线. 相似文献
4.
以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为例,介绍了凸轮数学模型的建立、参数化设计实现的方法,同时利用VB语言编程及VB对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成功实现了凸轮参数化自动建模和运动仿真,极大地提高了凸轮设计效率,并为凸轮的设计、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李勃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41(7):5-8
介绍了某系列高压隔离开关产品应用Inventor2008进行产品参数化建模与装配的技术,并应用其BOM生成功能与SQL Server 2000结合建立了用于产品配置的数据库。使用VB6.0作为前台软件,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出针对此类产品的快速配置系统。该系统能根据订单要求,快速生成产品制造BOM与采购BOM。 相似文献
7.
板式塔总装图的绘制是板式塔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工作量大。通过对板式塔总体结构特点及其视图表示法的分析总结,结合行业标准及有关规定,将其总装图划分为几种规范化的组件,包括塔体、塔板及开孔结构等部分。根据各组件及总体表达方案的特点建立组件对应的子程序库、数据库、总装图数据文件及相关规则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板式塔总装图参数化绘图方法,并借助AUTOLISP语言在AUTOCAD12环境中编程实现,提高绘图效率约20倍。由于板式塔总装图的复杂性,未能解决文字及符号等的自动标注,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9.
二级齿轮减速器传动系统的参数化建模及机构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ro/ENGINEER系统的特点如实体造型、单一数据库、基于特征的造型、参数化设计等代表当今世界CAD/CAM机械设计自动化应用软件最先进技术,介绍了在Pro/ENGINEER 2001环境中利用Relation关系式建立二级齿轮减速器中的传动系统数字化实体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并给出了在Mechanism模块中进行机构仿真的操作过程和步骤。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指出,70后中国建筑师站在计算机带来的新技术变迁的时代前沿从电脑普及化到电脑计算化,首当其冲受到技术革命带来的设计方法和过程改变的洗礼,从而对数字设计具有敏锐触觉。70后受到的教育延续布扎体系,深悉建筑本质:几何形态、空间、质感,光线和建构。"建房子"的迫切需求让70后的数字时代的建筑观具有强烈实用主义的特征,这样的特征给在中国建筑实践和教育中崛起的70后带来了产生新建筑形态语言和思潮可能的机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