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对《园冶》叙述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冶》的叙述方式曾招来一些学者的批评,文章从造园的性质着眼,在探讨这种叙述方式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其对于丰满地把握"园林",有效地传达造园的"智巧"是必要的和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燕子矶老镇滨长江、倚外郭、拥名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但目前正面临着物质性老化与结构性老化的双重困境。本文从对“园冶”和“山水街”两个规划方案理念的解读中,探究燕子矶老镇改造更新规划策略。为实现时空对话、多重体验、全面复兴的规划目标,燕子矶古镇通过导入旅游、商业、文化体验等新功能,保留历史记忆,对空间形态、景观格局、道路交通进行整体规划来使古镇重新焕发生命力,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与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和建设环境下,讨论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中认为孟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3方面主要特征:坚持风景园林的中国化与现代化是孟先生学术思想坚定的立场与方向;“园林理法”填补了我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中方法论的不足,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风景园林理论框架;“园林理法”包含了以“借景”为核心的6个设计步骤,是一种具有承上启下意义中国园林设计方法论。最后,文章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园冶》语言组织结构存有自身的法则,且文本法则秩序与造园事实秩序平行存在。解体解析《园冶》文本结构旨在试图认知中国古代造园思想。造园思想的当下获得或可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认知视域.亦即体现在建造活动中的自然与人的立体界域界面关系的体形形态营造:墙体与栖居体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园冶》中的宜居环境思想来指导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中国古典宜居思想与西方宜居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以指导宜居环境的整体建构,应当成为中国观代宜居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要旨。 相似文献
6.
“计无否之变化,从心不从法”,《园冶》书中较少论及其体的造园技术和方法,而是在深刻理解意境的基础上运用以境启心、以境论景的写作方法向读者阐明了因境成景,景境互融的基础设计思维,即在合理顾及地宜、人宜的前提下,发挥设计师的能力,创造出优美之景致,感人之意境,通过与其他园林古籍理论和园记历史实景的类比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7.
8.
关注了17世纪的造园名著《园冶》,并以屋宇篇为焦点.作者要旨有二:首先,在各注家对《园冶》原文断句及标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文句结构及暗含论题的新认识;其次,阐明原文的暗含视界,突出各种关乎文化特征的前提.在这其中包含3个问题:1)园林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理念是什么?2)如何看待目标一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在原文出现?3)对于现代建筑类型分类的一般见解与原文对建筑类型的认识有何差别? 相似文献
9.
10.
《园冶》是一部很难读懂的最古老、最优秀的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著作。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园冶〉文化论》的新书,作者张薇博士具有历史学家、旅游和园林专家的背景,以其广博的学识对《园冶》名著从哲学、文学、艺术、生态学、人居环境、文化风俗等多方面进行了精辟的研析,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