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2.
"记忆的边缘:圆明园遗址保护"的创作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介绍第40届IFLA国际风景园林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的参赛作品:“记忆的边缘——圆明园遗址保护”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从选择圆明园作为参赛内容;到以“记忆”作为载体,奠定整个作品的创作立意:在寻找记忆的过程中所走的弯路:直至通过仔细的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将圆明园规划设计成为一座新时期的遗址公园,来帮助人们找回对圆明园的完整记忆,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其能够在城市发展的边缘,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遗产,永远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3.
鉴于历史地图自身信息的模糊性,采用历史地图解译法对桂湖水系相关的历史地图进行解译绘制,通过解译图纸能较为清楚展示桂湖水系的演变过程,进而相对客观地总结其水系的演变特点。从城市水系与园林水源、水系周边建筑营建、水系空间形态划分3个方面,按照隋唐、宋代、明清、近代、现代的时间段对桂湖水系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从新都城市水系与桂湖园林水系的关系、水系周边建筑功能及附属空间属性的变化、水系形态的艺术划分3方面归纳总结水系演变特点: 1)新都城市水系与桂湖园林水系在形态结构联系上呈现出完整、完善、破坏、重建4个阶段,桂湖园林水系与新都城市水系在水系体系构成上经历融合、维持、撤离、融入4个阶段的变化。2)水系周边建筑功能经纪念性萌芽、公共性增强、纪念性强化、纪念性精炼的变化,其建筑附属空间布局经历游赏性空间错列分布、公共性空间沿岸排布、纪念性空间中心贯穿、纪念性空间核心主导的4个阶段,使得桂湖从以游玩聚会为主的驿站园林变为以纪念为主的公共园林。3)桂湖水系的形态结构划分呈一池三岛“粗”分、五岛两堤“概”分、五岛两堤“密”分与五岛两堤“旷”分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之间,是历史上文明碰撞及文化交融之地,其大山大川大漠的自然地理景象,形成了先民独特的自然景观认知和工程营建活动,从自然形胜、城邑、宫苑、陵墓、寺观到各类军事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呈现出"因山而成"的空间分布层次、"笼山水为苑"的地景空间艺术形式和"雄浑"的风景审美张力。在30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依托西北地区七大山脉体系,逐步形成了15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由此构成鲜明的区域性国土风景营建体系。这种风景营建模式和体系随周秦汉唐朝代的更迭而逐渐成就辉煌,使其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和东方美学意义的世界性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5.
6.
关于南京煦园的历史,目前仍存在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1)两江总督府和江宁织造府虽然前后毗邻,但绝非一处,两府的附属花园也各自有别,康乾驻跸的是江宁织造府而非两江总督府,因此煦园不是行宫花园,而只是衙署园林。2)两江总督府花园建成于乾隆朝尹继善任两江总督时期,经历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和二十三年(1758年)的2次营建:第一次营建,花园从无到有,建了不系舟、望山亭等景点;第二次营建,花园由简而繁,增添了诸多建筑,并由尹继善亲手堆叠了巨型假山。3)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之前,两江总督府花园一直无"煦园"之名,煦园得名在同治重建后不久,具体时间在曾国藩去世的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至李宗羲写《复彭雪琴侍郎书》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3月之间。 相似文献
7.
蓄水后三峡水库消落带的剧烈水位变化与反季节水
淹,导致鸟类生境数量与质量的双重衰退,并引发鸟类群落组
成与空间分布的显著变化。针对适应水位变化并恢复鸟类多样
性这一三峡水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科学问题,选取澎溪河
大浪坝消落带为研究区域,基于栖息、觅食、繁殖及庇护等鸟
类生境综合需求,提出以“环境要素-生物要素-空间结构”协
同设计为核心的鸟类生境修复技术框架。对修复后大浪坝消落
带鸟类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鸟类生
境质量显著改善,在不同季节及水位条件下均能维持良好的鸟
类生境异质性,鸟类多样性得到持续提升。研究成果可为复杂
水位变化影响下大型水库消落带的鸟类生境修复与多样性提升
提供科学依据和可参考的技术范式。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