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浅谈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借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解释了借景的概念,阐述了借景的五种类别,分析了借景及借境的案例,阐明了借景这一造园手法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以增加园林景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沧浪"这一中国园林中的一个造景主题的文化背景、比德观及其地宜条件,并从地宜条件的角度论述营造以"沧浪"立意的借景手法,以期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阴阳媾和这一中国文化生成机制的提炼“相反相成”乃是“化境八章”的理论核心“相反”规定生成机制里形象的差异性前提“相成”则促成生成机制里的媾和结果:“相反相成”不但是中国艺术“形势”论的概括——“相反”是“形势”对“形”提出的差异性形象的前提,“相成”则是“形势”对“势”提出的异形媾和的期待:“相反相成”还是中国艺术“对仗”标准的展开——对要求“相反”的异象用以配“对”“仗”要求异象媾和成相互仰仗的“相成”关系。对用于被西方建筑学“自明性”的标准文章将从“相反相成”里提取“互成性”标准并对计成《园冶》里的理论核心“因借”展开重点复述。 相似文献
4.
人类智慧是由东、西方两大体系互补构成的。中国发源的东方园林与西方园林有根本的差异,其根本在于宇宙观的不同。中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因而尊重自然;西方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自然的对立物,要征服自然。所以中国园林赞美自然、描写自然,而西方传统园林则尽管是使用植物,但是要修剪成几何形状,要表现人工的美。中国园林体现人为与自然相融合的环境设计理念,因而它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的涵义,而是具有人居环境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理景手法,其在景
物选择、景观营造、意境烘托等方面均受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观的浸染。“远”本义为一种空间距离,受道家无为思想等影
响,逐步演变为一种审美意境。伴随着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与古
代山水审美活动的兴起,远借造景成为景观与“远”结合的产
物。通过总结远借的美学思想和造景手法,分析远借造景与山
林景观营造的天然耦合性,概括其在城市山林景观设计中的延
续与发展方式。以杭州玉皇山为例,分析其远借空间结构的特
质与现状矛盾,运用“梳、移、补、添”的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优化其远借透景线,并总结玉皇山远借造景理法:山水为先、
内因外借、激发审美联想。以期为西湖山水保护利用提供借
鉴,为现代城市山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乡村景观设计"千村一面"的现象进行剖析,反思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提出传统造园中的相地和借景理论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基础,乡村天然地具有山林、江湖等自然资源,同时又因村民世代居住而流传下宗族起源和文化认同,这给予设计师难得的机会去挖掘、思考和创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也应该以新的语言和技术去创新和探索表达场地特征,当代而又本土的乡村景观。此外,还以皂溪村、龙坞茶村、下杨村3个案例来具体探讨实践过程中的相地之理解和借景之应用。 相似文献
7.
逢寄畅园建园490周年,颇有感发,遂浮想命笔,以表挚贺。寄畅园为明代遗构,布局自然简约,景面文心,是鲜有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通过明旨、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借景等方面分析寄畅园之造园理法,并着重分析寄畅园筑山、理水之要点。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国古典园林在视觉营造上独具传统智慧,借景理法是其核心之一。然而由于一方面现存园林实例的时代与数量的局限性造成借景研究中的理论演绎倾向,另一方面传统研究手段在实践转化上存在局限性,因而借景智慧并未能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充分衔接。介于此,本研究选取苏州旧吴县西南、松江九峰两个典型地带及曾经存在的大量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考据的基础上结合中日比较以补偿现存园林实例的局限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远意”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转译为技术性因子及量化指标,开展基于GIS等数字技术的景观空间及视觉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园林选址与布局以及远景构成等进行造园理论的总结,并分析中日借景的不同地域性表现及其成因。同时结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进行应用转化研究,以应用于风景资源的视觉评价以及风景区规划的景点优选。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