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7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电工技术   19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1135篇
化学工业   136篇
金属工艺   36篇
机械仪表   33篇
建筑科学   2276篇
矿业工程   59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67篇
水利工程   55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49篇
一般工业技术   861篇
冶金工业   489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6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416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70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71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卢艺舟  贾洋  钱利淮 《包装工程》2022,43(18):311-319
目的 探索民艺体验产品的设计方法,帮助用户实现沉浸式体验,提高用户对民艺产品的认同感,促进民艺的活态传承。方法 以竹编体验产品为例,通过用户观察、访谈并以用户体验地图的方式提取出“乌镇竹编”民艺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优点和痛点,结合心流理论,提出民艺体验产品的设计策略,同时优化“乌镇竹编”民艺体验产品。结论 经用户测试验证,最优的民艺体验产品除了要具备符合现代审美、工艺流程简化以及材料工具模块化等特征之外,还应具备以下设计要素:产品选择层次化、目标设置精细化、学习形式交互化、背景知识通俗化、作品分享社区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设计学角度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创产品助农模式,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为中华农耕文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应用于平谷区设计实践,助力乡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法 依托情感化设计理论,构建文创助农模型,依托北京互联农业果蔬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借助“以花为媒,营销平谷”的东风,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在文创助农模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平谷区地方特色文化,结合中国古代哲学系统观“五行”思想,开发五行桃花运势皂,对产品、外观包装及购买交互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设计研究,探索了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的思路、方法和路径,突出了情感价值提升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作用。结论 文创助农模型能够促进乡村地区农副产品资源的二次利用,提高乡村区域知名度,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许德骅  熊德天  吴昊 《包装工程》2022,43(4):189-196, 250
目的 针对章水泉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传承困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打造推动其产品创新与文化传承的APP,助力其文化与产品的传播与推广,进而为湖北地区的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从章水泉竹器的本源出发,对其主要产品门类、工艺特点与艺术形式进行整理与分类,分析制约其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字化传承、合作创新、成果推广3个策略模块针对性地进行APP设计。结论 章水泉竹艺APP设计通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其历史与工艺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展示,实现了文化保护功能;将其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融合与创新,实现了设计创新功能;将其制作流程与文化精髓通过直播与精准推送展现于公众视野,实现了产品推广功能。最终,为章水泉竹艺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陈文雯 《包装工程》2022,43(24):269-276
目的 针对目前市面上都江堰旅游产品识别性较弱、同质化严重,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较少的问题,以地域文化元素作为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的核心,提出旅游产品的设计策略。方法 研究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应从地域化和文化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旅游产品现状,地域文化元素及新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结合情感化设计理念,围绕用户体验进行探究,总结出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模式。以李冰石像和鱼嘴段水利工程元素为例,进行产品实践。结论 提出符合都江堰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策略,即树立品牌意识、打造IP形象,以地域文化元素为设计核心,加强情感互动、与科技相融合的设计策略。赋予旅游产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打造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历史文化与商业价值的融合,也能够为同类型旅游产品提供具有应用价值和参考的设计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舒睿  黄敏 《包装工程》2022,43(22):282-287
目的 探索将文化民俗有效融入现代产品中的技术思路,保留并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方法 分析可供性与文化意象之间的主客观互通性;挖掘交互式智能音箱中的可供性触点;构建形态、感官、认知及情境四类可供性的设计框架;以楚文化意象为例进行设计实践,对智能音箱的产品造型与交互操作方式进行设计,并进行设计评价。结果 在可供性理论指导下的楚文化意象交互式智能音箱产品外观及交互体验设计较好地满足了设计目标和用户需求。结论 可供性有助于文化意象的正确提取与转化,可将意象抽象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要素,帮助用户在生理与认知两个层面理解产品的使用方法,同时进一步回味、体验文化内涵和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6.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supporting the knowledge economy has promoted its digitisation and online publication. Many cultural heritage repositories have published millions of digitised items using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and Linked Data approaches. These repositories frequently use knowledge organisation systems to classify the resources, but the domain heterogeneity makes it difficult to know if they are the most suitable on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used to discover and profile the knowledge organisation systems used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domain. Additionally, for those knowledge organisation systems with a thesaurus-like structure, a detailed quality analysis is performed.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can be used as a key factor for the selection of knowledge organisation systems in classification tasks.  相似文献   
7.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the study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practices in the context of Muslim societies has been constructed—and obstructed—through specific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and challenges. These originate with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rough its own history and principles which have complicated the interplay between heritage and religious values and uses. As a result, situated studies of preservation practices in and by Muslim communities are in their infancy. In this article I revisit the points of contact between the emergence of a Eurocentric preservation dogma and its encounter with different articulation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Islam that are now approached as part of heritage assemblages and debates. I consider specific biases inherent in these discourses and propose, as a result, to approach the study of Islam and heritage in its own terms—rather than as an alternative to Western preservation paradigms.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寻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长久流传的原因,促进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与传承,分别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影响因素、文化内涵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研究。在研究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从纹样的文化内涵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得出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文化内涵主要受2种文化的影响:第1种是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神仙思想为主的中原文化,第2种是以佛教、袄教为主的丝绸之路文化,从中挖掘出纹样多元化的文化交融特征。从纹样深厚的文化内涵考虑,进一步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提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策层面、实施层面、科研层面的现状,文章从传承体系、保护体系、人文思想体系、普及体系和传播渠道的五个维度提出了我国饮食类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A gender difference in color preference among British participants has been repeatedly reported, in which both males and females show a preference for blue‐green colors, while females express an additional preference for pink‐purple colors. To investigate the robustness of gender difference in color preference in a different culture, we tested 81 young adult Indians from a school of design and compared them to 80 young British students in Psychology. The 35‐item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Item Pool (IPIP) and Bem Sex Role Inventory (BSRI) questionnaires were also administered to explore possible link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gender schemata, and color preferences. Results confirmed a gender difference in both cultures; participants collectively expressed a preference for cool over warm colors, while in addition females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pink colors, with a warm bias for Indian females and a cool bias for British females. While these results extend gender difference to Indian culture and support the universality of an underlying pattern they also reveal a culture‐specific contribution essentially observed in females. In British participants, color preference was correlated exclusively with BSRI scores in females and overwhelmingly with IPIP scores in males; this gender‐specific pattern of correlation was not replicated in the Indian sample. Results point to an archetypal pattern of gender difference in color preference with a remarkable cross‐cultural similarity in men and a subtle but significant cultural difference in women whose origin is yet to be expl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