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35篇
  免费   8441篇
  国内免费   3881篇
电工技术   4068篇
技术理论   8篇
综合类   8657篇
化学工业   18496篇
金属工艺   2038篇
机械仪表   2496篇
建筑科学   13804篇
矿业工程   5216篇
能源动力   5780篇
轻工业   6339篇
水利工程   18802篇
石油天然气   8021篇
武器工业   277篇
无线电   2696篇
一般工业技术   6481篇
冶金工业   4048篇
原子能技术   1389篇
自动化技术   2441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230篇
  2022年   2155篇
  2021年   2704篇
  2020年   2944篇
  2019年   2363篇
  2018年   2278篇
  2017年   2813篇
  2016年   3029篇
  2015年   3147篇
  2014年   5926篇
  2013年   6104篇
  2012年   7496篇
  2011年   7503篇
  2010年   5503篇
  2009年   5803篇
  2008年   5037篇
  2007年   6746篇
  2006年   6296篇
  2005年   5616篇
  2004年   4459篇
  2003年   4121篇
  2002年   3560篇
  2001年   2879篇
  2000年   2311篇
  1999年   1792篇
  1998年   1322篇
  1997年   1106篇
  1996年   865篇
  1995年   793篇
  1994年   619篇
  1993年   476篇
  1992年   389篇
  1991年   319篇
  1990年   224篇
  1989年   232篇
  1988年   143篇
  1987年   159篇
  1986年   119篇
  1985年   113篇
  1984年   99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21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泵站普遍因存在供需不平衡、管理差等而造成大量能源浪费的问题,对泵站系统扬程、效率偏差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了系统供需间的差异情况,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泵站目标电耗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确定了扬程、效率、流量3个影响因素关联度大小。建立以单位产量电耗最小为目标函数的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泵站实际情况,运用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ABC)进行寻优计算,得出运行优化方案,得到系统在不同流量、扬程需求下的最佳开机台数及调速比,表明了ABC算法在泵站优化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攀钢含钛高炉渣大量堆放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减少有价资源浪费,通过研究水淬含钛高炉渣的化学成分、矿物物相组成、热重等特性,以-140目水淬含钛高炉渣为原料,采用加热方式研究其矿物物相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水淬渣与空冷渣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矿物物相组成随颗粒粒径变化有较大的差异;矿物物相的结晶主要发生在680℃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顺序为尖晶石、钙钛矿、透辉石;水淬渣的微观形貌也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由具有尖锐棱角的碎屑颗粒逐渐变得圆润,颗粒表面覆盖有粒径为0.5~2.0μm的片状晶体。  相似文献   
3.
陈程  陈鑫  徐凤  吴斌  李元媛  陆规 《化工学报》2021,72(11):5800-5809
湿法脱硫排出的废水是燃煤机组废水中最难处理的末端废水之一。热法固化是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的必然途径。通过构建整个燃煤机组厂级尺度热力系统虚拟仿真模型,从能量流、物料流、水平衡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目前三种主流不同脱硫工艺路线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吸附式热泵和多效蒸馏浓缩,废热用于干燥的新型脱硫工艺,新工艺所需的高温烟气量最小,仅为旁路直喷式的1/5,为目前主流浓缩干燥方案的1/3,在回收水分的同时,极大降低高温烟气的消耗量,降低对主机安全性的影响。相关研究可以为燃煤机组脱硫废水零排放及深度节水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醇胺法燃烧后捕集二氧化碳再生能耗过高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向胺溶液中添加金属离子以降低其CO2解吸能耗的方法,称之为金属离子络合物热缓冲自热利用技术。以广泛商业化应用的单乙醇胺(MEA)溶液为研究载体,并在MEA溶液中分别添加金属离子铜或镍, 通过建立含有金属离子的MEA捕集CO2体系的化学反应模型,解释金属离子热缓冲剂效应的内在机理。机理显示在MEA-金属离子-CO2-H2O体系中,金属-MEA络合物作为一种有效的反应热缓冲剂,将有机胺吸收CO2过程中释放的反应热(放热反应)存储于金属络合物的解离键能中(吸热反应),在CO2高温解吸中通过其络合放热反应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CO2解吸,形成自热再生低能耗CO2捕集技术,从而降低了MEA再生的能耗。本文进行了综合的实验测定来评价金属离子对MEA溶液捕集CO2过程的性能提升影响,包括CO2反应热、解吸速率、吸收-解吸循环负载、汽液平衡溶解度等。实验结果表明铜离子或镍离子作为添加剂,能增加MEA的CO2平衡循环负载14%~20%或7%~10%,同时能够降低MEA的CO2反应热值6.6%~24%或6.0%~20%。  相似文献   
5.
针对流态化冷却器在运行中出现的水套易开裂、观察孔盖无法正常打开、窥视孔盖密封失效、进料插板阀无法正常切换及开闭等问题,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改造后,水套焊缝寿命延长到12个月,窥视孔盖密封使用12个月后仍未失效,进料插板阀密封无泄漏,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保障了设备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稳定井壁封堵材料种类众多,对其进行合理分类能为材料优选和稳定井壁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目前稳定井壁封堵材料主要以材料外观、力学性能、作用机制以及作用目的等进行分类,各种分类方法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导致同类材料封堵性能评价方法不同,不同类材料的封堵试验效果对比缺乏依据。为了确立同类材料的表征方法,建立不同类材料稳定井壁封堵效果的评价方法,提出以稳定井壁过程中封堵材料分子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为依据,将材料分为物理封堵材料和化学封堵材料两大类。同时,按照封堵带作用形式将物理封堵材料细分为机械支护、桥接封堵、变形充填、泡沫堆积和成膜封堵等5小类;按照发生化学反应类型将化学封堵材料细分为交联封堵材料、胶凝封堵材料和沉淀封堵材料等3小类。该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材料分类交叉所带来的封堵材料评价方法缺失和试验效果依据缺乏的难题,有利于在封堵作用机理基础上建立评价方法和标准,推动封堵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苯乙烯装置吸收塔顶的尾气中,氢气体积分数超过90%,为了更好地回收利用氢气,在尾气出装置前设置尾气增压系统进行4级压缩,每级压缩后采用水冷器降温。在大修期间检查发现,水冷器气体侧的壳体内壁局部发生严重坑蚀。分析认为,该系统的腐蚀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建议对该系统进行材质升级或在水冷器的壳体液相发生腐蚀的区域衬一层厚度1 mm左右的304不锈钢板,可以有效抑制该系统的腐蚀。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用流变分析、食品物性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等研究冷藏过程中不同含量(相对玉米淀粉干基质量的1%、3%、5%和7%)皂荚糖胶对玉米淀粉老化特性的影响。动态流变时间扫描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玉米淀粉的弹性模量增加,皂荚糖胶的加入使复配体系弹性模量的变化率减小,一定程度上抑制玉米淀粉的短期老化;凝胶强度实验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玉米淀粉凝胶体系的硬度值增加,皂荚糖胶的加入使玉米淀粉形成质地更柔软的凝胶,硬度值明显降低;差示扫描量热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皂荚糖胶含量的增加,复配体系的老化率逐渐减小。用低场核磁水分运动性实验方法,通过5%皂荚糖胶加入前后淀粉凝胶中自由水、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含量的对比证实该胶对凝胶的水分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能进一步丰富植物胶体对淀粉老化性能影响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With the blossom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electromagnetic wave technology shows increasingly potential in many fields. Nevertheless, the trouble caused by electromagnetic waves has also drawn extensive attention. For instance, electromagnetic pollution can threaten information safety in vital fields and the normal function of delicate electronic devices. Consequently, electromagnetic pollution and interference become an urge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Carbon nanotubes (CNTs) have become a potential candidate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due to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dielectric loss, remarkabl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and low density. With the appearance of climbing demands, however, the carbon nanotubes combining various composites have shown greater prospects than the single CNTs in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In this short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CNTs-based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were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d. Typically, we introduced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mechanism of CNTs-based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s and generalized the development of CNTs-based microwave absorbers, including CNTs-based magnetic metal composites, CNTs-based ferrite composites, and CNTs-based polymer composites. Ultimately, the growing trend and bottleneck of CNTs-based composites for microwave absorption were analyzed to provide some available ideas to more scientific workers.  相似文献   
10.
A self-nan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NEDDS) was developed to enhance the absorption of heparin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heparin was compounded with phospholipids to achieve better fat solubility in the form of heparin-phospholipid (HEP-Pc) complex. HEP-Pc complex was prepared using the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which increased the solubility of heparin in n-octanol. The successful preparation of HEP-Pc complex was confirm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NMR, and SEM. A heparin lipid microemulsion (HEP-LM) was prepared by 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 and characterized. HEP-LM can enhance the absorption of heparin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significantly prolong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thrombin time (TT) in mice, and reduce fibrinogen (FIB) content. All these outcomes indicate that HEP-LM has great potential as an oral heparin for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