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4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67篇
电工技术   28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97篇
化学工业   66篇
金属工艺   34篇
机械仪表   57篇
建筑科学   1212篇
矿业工程   130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82篇
水利工程   54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2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9篇
冶金工业   35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3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洪福  胡伏原 《中国园林》2021,37(2):139-144
假山是历史园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材料、结构和工艺特殊,受影响因素较多等特性,是遗产构成要素中异常脆弱的元素。环秀山庄假山是中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作品的典型例证,亦是该园林的关键核心遗产,对其开展系统性监测尤为重要。假山遗产监测必须运用系统论方法,采取跨学科合作路径,整合多学科方法与技术,运用多种设备协作、多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假山综合性动态监测,提升遗产监测的有效性与智慧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贺鼎  卢丽娜  王晶  张杰 《风景园林》2022,29(9):99-106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国家对于大尺度线性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但对大尺度线性遗产所在的带状区域景观特征识别的研究尚属空白。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CA)理论,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围绕长城防御、屯垦和军情3个历史功能,构建由长城边墙、城堡和烽火台组成的文化遗产要素识别框架,探索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别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手段。在对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遗产要素进行分类、融合的基础上形成31种景观特征类型,针对不同的景观特征类型进行关键特征识别,深入研究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的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以期对中国的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区域总体评估和保护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卢艺舟  贾洋  钱利淮 《包装工程》2022,43(18):311-319
目的 探索民艺体验产品的设计方法,帮助用户实现沉浸式体验,提高用户对民艺产品的认同感,促进民艺的活态传承。方法 以竹编体验产品为例,通过用户观察、访谈并以用户体验地图的方式提取出“乌镇竹编”民艺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优点和痛点,结合心流理论,提出民艺体验产品的设计策略,同时优化“乌镇竹编”民艺体验产品。结论 经用户测试验证,最优的民艺体验产品除了要具备符合现代审美、工艺流程简化以及材料工具模块化等特征之外,还应具备以下设计要素:产品选择层次化、目标设置精细化、学习形式交互化、背景知识通俗化、作品分享社区化。  相似文献   
4.
许德骅  熊德天  吴昊 《包装工程》2022,43(4):189-196, 250
目的 针对章水泉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传承困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打造推动其产品创新与文化传承的APP,助力其文化与产品的传播与推广,进而为湖北地区的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从章水泉竹器的本源出发,对其主要产品门类、工艺特点与艺术形式进行整理与分类,分析制约其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字化传承、合作创新、成果推广3个策略模块针对性地进行APP设计。结论 章水泉竹艺APP设计通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其历史与工艺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展示,实现了文化保护功能;将其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融合与创新,实现了设计创新功能;将其制作流程与文化精髓通过直播与精准推送展现于公众视野,实现了产品推广功能。最终,为章水泉竹艺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丁莹 《粮油食品科技》2021,29(3):125-133
养生休闲食品是一种根据中医理论,利用药食同源物品进行食养或具有养生功能宣称的传统休闲食品制成品。养生休闲食品的主要售卖渠道是基于淘宝、天猫、京东等线上电商平台和微店、有赞商城以及微商渠道,养生休闲食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线上休闲食品品类下不可忽视的子品类。综合考察线上养生休闲食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受到了古代食养思想、中医中药理论的影响,从用材配方到功效宣称,都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食治方剂和药食同源思想,养生休闲食品传承了中国古代食治方剂非遗遗产,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我国的文化遗产,但其高度还原性也同时暴露了养生休闲食品发展的天生缺陷,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可能也是制约当前古法养生休闲食品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电商经济的持续发展,部分养生休闲食品品牌在坚持古为今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了食品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改进升级,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突破,为未来休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6.
揭示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介绍社区营造参与活化的方式及成果,为工业遗产活化思路提供借鉴。以台湾高雄桥仔头糖厂作为案例,分析其内在价值、空间再利用方式及地方组织参与营运模式,进而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活化策略:建构地方价值认同,灵活置换闲置空间,鼓励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并指出社区营造中建筑师的专业职责和桥梁作用,反思社区营造过程的局限性。社区营造介入工业遗产活化的根本前提是建立起地方认同。政府、 企业、民间及专家共同努力进行可持续的开发经营,将有助于推动工业遗产实体的保存与精神价值的传递。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逐渐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为了能够对我国陶瓷非遗项目和陶瓷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本文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陶瓷非遗项目现状在保护、利用、传承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但近年来各省市申报各级非遗项目的热度持续上升,主要是以古窑址遗址为申报项目,未有以烧制技术为重心;陶瓷业遗产项目在整个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中占比较少,第一批次唐山磁厂、景德镇宇宙瓷厂和北京718联合厂和第三批次北京珐琅厂、景德镇明清御窑厂、国营为民瓷厂和吉州窑遗址均被载入名录;陶瓷工业基本是引进消化类企业,横向对比景德镇和佛山的转化过程及其效果可以看出:引进对象的先进性和市场经济引导性是消化推广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寒地气候与低技术适应的角度,分析了中东铁路建筑遗产在建筑防寒和室内供暖两方面的室内热环境营造技术,并分别以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和室内平均温度为指标衡量了防寒和供暖的技术水平,结果表明中东铁路建筑遗产能够抵御室外严寒气候的急剧变化,所营造的室内热环境在“部分空间区域、部分时间区段”满足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9.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supporting the knowledge economy has promoted its digitisation and online publication. Many cultural heritage repositories have published millions of digitised items using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and Linked Data approaches. These repositories frequently use knowledge organisation systems to classify the resources, but the domain heterogeneity makes it difficult to know if they are the most suitable on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used to discover and profile the knowledge organisation systems used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domain. Additionally, for those knowledge organisation systems with a thesaurus-like structure, a detailed quality analysis is performed.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can be used as a key factor for the selection of knowledge organisation systems in classification tasks.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the study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practices in the context of Muslim societies has been constructed—and obstructed—through specific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and challenges. These originate with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rough its own history and principles which have complicated the interplay between heritage and religious values and uses. As a result, situated studies of preservation practices in and by Muslim communities are in their infancy. In this article I revisit the points of contact between the emergence of a Eurocentric preservation dogma and its encounter with different articulation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Islam that are now approached as part of heritage assemblages and debates. I consider specific biases inherent in these discourses and propose, as a result, to approach the study of Islam and heritage in its own terms—rather than as an alternative to Western preservation paradig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