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2篇
金属工艺   160篇
机械仪表   9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武器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2篇
冶金工业   25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中碳非调质钢制造的轴类等零件常承受交变载荷,因而对钢材疲劳性能具有高的要求。为了评估控轧控冷工艺生产的非调质钢棒材的疲劳性能,利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研究了一种常用的钒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38MnVS及对比钢38MnS的高周疲劳性能。结果表明,与38MnS钢相比,38MnVS钢中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组织明显细化;相分析表明约有54%的钒处于M(C,N)相中,且尺寸小于10 nm的M(C,N)粒子质量分数为32%,这些细小粒子的析出强化增量约为116 MPa。38MnVS钢的疲劳极限较38MnS钢提高了62 MPa,提高幅度约为18%;疲劳极限比从38MnS钢的0.43提高到38MnVS钢的0.48。M(C,N)相的析出强化及组织细化是38MnVS钢较38MnS钢具有优异疲劳性能的主要原因,但其疲劳性能仍低于锻态非调质钢。根据试验结果及文献数据,给出了预测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疲劳极限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MMS-300热力模拟机研究了变形量、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对钛钼微合金钢铁素体基体上析出物尺寸的影响规律,获得了铁素体区析出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实验钢铁素体基体中析出物主要为钛钼的碳氮化物,其中尺寸较大析出物为圆形、方形或长条形,随机分布;尺寸细小析出物为圆形或椭圆形,其析出形态为排列整齐的相间析出及弥散析出,当保温温度较高时,其分布形式主要为相间析出;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及保温时间的延长,析出物尺寸减少,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析出物尺寸先增加后减少,铁素体区析出动力学曲线中600℃和700℃为最小尺寸析出温度。  相似文献   
3.
罗许  杨财水  康永林  李俊洪 《轧钢》2015,32(5):8-12
通过采用低锰(w(Mn)=0.6%~0.8%)钛微合金化(w(Ti)=0.045%~0.060%)的成分体系以及控轧控冷工艺,成功试制出低成本钛微合金化Q345B带钢。结果表明:不同厚度规格带钢的屈服强度为413~468 MPa,抗拉强度为571~595 MPa,伸长率为25.3%~27.9%,常温冲击功为105~134J,冷弯性能合格,均满足国标要求。Ti的析出物有尺寸大小为50~100nm的方形TiN粒子和尺寸小于10nm的球形纳米TiC粒子,充分发挥了Ti的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钛对钢性能的影响,对低合金Q345B钢钛微合金的化学成分进行设计及制定了针对性的生产工艺,进行冶炼和热轧试验。结果表明,钛合金化Q345B钢的金相组织主要以铁素体+珠光体组成,屈服强度稳定在350~423MPa,抗拉强度为496~557MPa,断后伸长率为24.5%~29.5%。钢板的综合性能稳定,合格率达到100%,较原工艺钢板性能有显著提高。降低Q345B低合金钢板的生产成本约17.57元/t(钢)。  相似文献   
5.
直接轧制工艺对中厚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铸坯直接轧制技术作为一种变革性的绿色钢铁生产流程,目前主要用于超薄带和线棒材生产,近年来国内外逐步开始了中厚板直接轧制工艺的探索性工作。直接轧制工艺与常规热轧工艺相比,具有不同的温度履历和物理冶金学过程。选取Nb-Ti微合金钢为研究对象,从产品组织与性能的角度,探讨中厚板直接轧制工艺的可行性。采用炼钢-连铸-轧制中试试验,对比研究了直接轧制工艺及常规热轧工艺下中厚板产品的组织和性能,并基于动态再结晶模型,探讨了直接轧制工艺下试验钢的组织细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轧制工艺下,虽然连铸坯轧前未经过γ-α-γ相变过程,仍保留铸态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但轧制过程中较大的芯表温差有利于变形向芯部渗透,芯部再结晶进行得更加充分,可以用形变再结晶机制代替常规热轧工艺的相变机制细化成品芯部组织,获得与常规热轧工艺相近甚至更优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稀土La含量(0、0.0006%和0.0048%)的Nb微合金化试验钢进行1250 ℃固溶+700 ℃盐浴等温处理,研究了在铁素体区等温不同时间下,稀土对NbC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钢中加入稀土La能够促进Nb在1250 ℃时的固溶,未溶第二相数量减少;700 ℃等温时,在析出开始阶段,稀土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稀土的促进作用逐渐显著。稀土La使NbC析出动力学曲线左移,加入0.0048%La使NbC析出开始时间由199 s缩短至125 s,结束时间由35 183 s缩短至29 128 s;等温时间为104.25 s时,与不加稀土时相比,添加稀土后试验钢在铁素体区700 ℃等温104.25 s后析出的NbC第二相尺寸小,不加稀土时NbC尺寸主要分布在10~20 nm,占42.8%,而添加0.0006%La和0.0048%La时,NbC尺寸主要分布在1~10 nm之间,分别占53.6%和64.3%,表明稀土La的添加使NbC尺寸得到了明显的细化。  相似文献   
7.
韩荣  刘洪喜  尉文超  王毛球  时捷 《钢铁》2022,57(2):127-138
 使用温成形替代热成形可以避免热成形过程中表面氧化等问题,但热成形常用22MnB5钢在高温回火后出现明显的软化现象。而通过向钢中添加Ti、V、Mo等微合金元素可以在钢中形成细小的析出相以及细化晶粒,起到提高强度的作用,从而可以解决该问题。因此,通过在22MnB5钢中添加Ti、V、Mo微合金元素,利用OM(光学显微镜)、FE-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TEM(透射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分析)、EDS(能谱仪)及物理化学相分析法等,研究试验钢中析出相特征及其强化作用。试验结果表明,22MnB5钢与Ti-V-Mo微合金钢淬火后的显微组织均为典型的板条马氏体,而两者的析出相除渗碳体外,Ti-V-Mo微合金试验钢中还析出了TiC以及少量的(V,Mo)C,经试验测量,抗拉强度比22MnB5钢提高90 MPa以上。600 ℃回火1 h后,Ti-V-Mo微合金试验钢中析出大量尺寸为20 nm以下的纳米级MC(M=Ti+V+Mo)型析出相,使得马氏体钢有效晶粒尺寸细化到约1.3 μm。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其析出强化作用可达500 MPa以上,同时,由于(Ti,V,Mo)C析出相钉扎晶界使得晶粒细化而产生的细晶强化效果为70 MPa以上,在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综合作用下,Ti-V-Mo微合金试验钢比22MnB5钢的强度提高600 MPa以上。因此,根据本研究的结果,Ti-V-Mo微合金试验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钢板材料在中温成形时出现的软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N元素在Nb微合金化钢筋中的作用,降低生产成本以及为钢筋成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力学试验机对不同N含量的Nb微合金化高强抗震钢筋进行显微组织表征及力学性能测试,探究N含量对Nb微合金化钢筋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轧制过程中的奥氏体组织,随着N含量的增加,平均奥氏体晶粒有所减小;最终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随着N含量的增加,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而减小,片层状珠光体的连续性增加,片层间距减小;析出相Nb(C,N)随着N含量的增大,沉淀析出的第二项颗粒体积分数增大,颗粒尺寸随之减小;在力学性能方面,屈服强度逐渐增加,抗拉强度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9.
Properties changes of an X52 microalloyed steel processed by a full-scale industrial electric resistant welding (ERW) equipment was studied. Lack of proper toughness level in the weld zone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toughness value could only be satisfactorily addressed after a two-stage annealing process. {100} pole figures for each processing step revealed a completely random texture for the initial plate. However, after the ERW process, a textured structure with the main components of brass, S and copper was obtained. Texture components were substantially weakened after the second stage of annealing and instead a cube texture was developed which could explain satisfactory level of toughness for the ERW pipe after conducting the two-step annea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0.
利用OM、SEM、Vickers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均热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组织转变及硬度的影响,并阐明了组织演变和硬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Ti-V钢不同均热温度淬火后组织均为马氏体。随着均热温度由1000 ℃升至1250 ℃,Ti-V钢的硬度由333 HV降低到212 HV,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由52 μm升至209 μm。全固溶温度以上时,仍存在少量TiN粒子,且随温度升高逐渐溶解,其对晶界的钉扎作用是阻止晶粒长大的主要因素。Ti-V钢原始奥氏体尺寸对硬度的影响随其尺寸的增大逐渐减小,均热温度应选择1220 ℃以下,以避免粗大晶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