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电工技术   12篇
综合类   116篇
化学工业   260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13篇
建筑科学   57篇
矿业工程   37篇
能源动力   19篇
轻工业   577篇
水利工程   24篇
石油天然气   87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篇
冶金工业   34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材料介导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姝睿  吴雪娥  王远鹏 《化工学报》2021,72(7):3576-3589
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ET)过程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且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修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低效的电子传递一直是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瓶颈。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性质,引入纳米材料与电活性微生物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缩短电荷转移路径,从而提高EET效率。本文综述了EET方式,以及纳米材料的电子转移能力、氧化还原电势、表面结构与性质、生物相容性及纳米材料-微生物的界面构筑对EET过程的影响,重点阐述了纳米材料与电活性微生物界面构筑的各种策略,并讨论了这些策略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最后展望了纳米材料强化电活性微生物EET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皱皮木瓜贮藏保鲜过程中腐败变质的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引起皱皮木瓜腐败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初步分离出2 株细菌和6 株霉菌,未分离出酵母菌。回接实验结果表明共有2 株细菌、3 株霉菌能引起皱皮木瓜腐败。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对5 株腐败微生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 株细菌分别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假蕈状芽孢杆菌(B. pseudomycoides),3 株霉菌分别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velox)、皮落青霉(P. crustosum)。本研究可为皱皮木瓜贮藏保鲜过程中腐败控制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对生物胺形成机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含高蛋白质的食品中存在生物胺,发酵肉制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可能存在高浓度的生物胺。微生物在不同发酵肉制品中的分布不尽相同,导致了在不同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该文综述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对生物胺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将发酵肉制品中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与生物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利用发酵剂调控微生物菌群结构来降低生物胺潜在危害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酸马奶作为一种传统的自然发酵乳制品,不仅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和生物活性成分,而且兼备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文章结合近年来酸马奶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系统综述了酸马奶的传统发酵工艺、微生物多样性、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等内容,并对酸马奶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为解析酸马奶的微生物发酵机制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肉品营养丰富,极易受到致病菌、腐败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其食用安全性备受关注。近年来,机器学习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内得到了充分应用。本文分别从肉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和预测建模2 个角度对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了现阶段机器学习方法的不足,并对其在肉类微生物安全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郭克星  赵红波  李泽轩 《焊管》2022,45(2):57-63
为探究碳源对油田环境下管线钢微生物腐蚀的机理,研究了不同浓度有机碳源在模拟CO2饱和油田产出水中SRB细胞的存活情况及其对管线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数量随着碳源减少(carbon source reduction,CSR)而减少,但与100%CSR(极端碳饥饿)相比,80%CSR(中度碳饥饿)下存活的浮游细胞更多。即使在碳源饥饿后,细胞生存所需的能量可以通过胞外Fe氧化和胞内硫酸盐还原来提供。在局部腐蚀过程中形成氧化亚铁膜和FeS/MnS团聚体。失重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与乳酸和柠檬酸盐同时存在的培养基相比,在80%CSR范围内培养时,钢的腐蚀更严重。在培养期末,观察到严重的钢溶解现象,这是由SRB主导的MIC(微生物腐蚀)和CO2腐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泡菜的产生与形成是由多种天然微生物共同发酵的自然结果,研究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掌握泡菜发酵的生物化学理论,建立一个泡菜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并且和泡菜风味物质之间的联系形成一套可控制和相互调节的自动化系统,从而为进一步实现我国泡菜发酵和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过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当前国内外的学者分别都给予了“泡菜微生物”课题相应的战略性关注和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大量搜集、查阅与“泡菜发酵中微生物”相关的各类文献,并对该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分析与介绍,对国内外的有关此研究课题的相关学术论点问题作了简要的论述。文章主要从泡菜的种类和制法、泡菜发酵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研究泡菜中微生物所采用的方法和发酵式泡菜中不同发酵条件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生长情况等几个方面归纳和综述了近年来泡菜中发酵微生物研究发展现状。文章结合现在的情况和我国对泡菜微生物产业的相关研究,指出了今后几年泡菜发酵微生物的研究发展工作的几个重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杀菌是食品加工中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高效杀菌同时又能最大限度保留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色香味的杀菌技术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热杀菌技术、非热物理杀菌技术及化学杀菌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在食品表面与包装材料、果蔬肉类保鲜等领域应用研究进展,为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微生物污染控制与预防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旨在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云南不同产地醇化雪茄烟叶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国外优质雪茄烟叶的差异,以6个不同产地的7组雪茄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对烟叶样品中的细菌、真菌群落进行了微生物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中细菌群落丰富度高于真菌。根据主要菌群丰度的相似性特征,能够对不同产地的样本进行聚类。在细菌方面,云南德宏、玉溪的烟叶与巴西烟叶群落结构最接近,其共有且相对丰度较高的主要菌属为StaphylococcusAtopostipesCorynebacteriumPseudomonasBrevibacterium。在真菌方面,同样是玉溪、德宏与巴西、多米尼加的样本最接近,它们之间共有且丰度较高的类群是Aspergillaceae科的1个属、Alternaria属、Aspergillus属、Wallemia属以及Cladosporium属等。这些微生物可能对降解烟草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山药、秋葵、猕猴桃为原料制备得到的复合山药泥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超高压(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处理(400 MPa/5 min,400 MPa/10 min,500 MPa/2 min)和热处理(Thermal processing,TP)(97 ℃/2 min)对复合山药泥在4 ℃下贮藏24 d中微生物、营养成分、抗氧化性、内源酶活性及粒径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期间,HHP能很好地抑制微生物生长,400 MPa/5 min和500 MPa/2 min处理样品菌落总数均小于1 lg CFU/g,且所有处理样品中均没有霉菌和酵母菌检出;相比于TP处理,HHP处理后的复合山药泥的总酚含量提高了60.66%~227.54%,因此在贮藏期间其抗氧化能力相对更强;贮藏期间,HHP组的?E显著小于TP组,24 d后TP组的?E达到了25.26,而500 MPa/2 min组仅为5.44,因此HHP处理更能维护复合果蔬泥在贮藏期间的色泽。但是,由于不能有效抑制PME的酶活,HHP处理组在贮藏期间的粒径和黏度均高于TP处理。综上,HHP处理能够满足复合果蔬泥的商业应用需求,但对内源酶活性的抑制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