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900篇
  免费   31303篇
  国内免费   17795篇
电工技术   16099篇
技术理论   21篇
综合类   26150篇
化学工业   24702篇
金属工艺   7329篇
机械仪表   12016篇
建筑科学   28727篇
矿业工程   26201篇
能源动力   8803篇
轻工业   12015篇
水利工程   13645篇
石油天然气   12510篇
武器工业   2682篇
无线电   1837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704篇
冶金工业   12084篇
原子能技术   2254篇
自动化技术   54685篇
  2024年   283篇
  2023年   3724篇
  2022年   7633篇
  2021年   9847篇
  2020年   9561篇
  2019年   7536篇
  2018年   7251篇
  2017年   8181篇
  2016年   9686篇
  2015年   11163篇
  2014年   16017篇
  2013年   15923篇
  2012年   18573篇
  2011年   18819篇
  2010年   14627篇
  2009年   15109篇
  2008年   15180篇
  2007年   17981篇
  2006年   16233篇
  2005年   13909篇
  2004年   10965篇
  2003年   9826篇
  2002年   7471篇
  2001年   5769篇
  2000年   4797篇
  1999年   3697篇
  1998年   2887篇
  1997年   2318篇
  1996年   2176篇
  1995年   1893篇
  1994年   1633篇
  1993年   1166篇
  1992年   982篇
  1991年   745篇
  1990年   635篇
  1989年   507篇
  1988年   352篇
  1987年   244篇
  1986年   211篇
  1985年   217篇
  1984年   226篇
  1983年   129篇
  1982年   131篇
  1981年   98篇
  1980年   100篇
  1979年   85篇
  1978年   39篇
  1964年   37篇
  1962年   73篇
  1959年   4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凹露天矿山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爆破产生的炮烟扩散稀释较为困难,严重危害生产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基于实际矿山构建了深凹露天矿山的二维物理及数学模型,采用非稳态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爆破位置下,深凹露天矿山采坑内爆破炮烟的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爆破位置下,露天采坑内均出现复环流,爆破点位置是影响露天采坑内风流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露天采坑内的炮烟最高浓度均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下降,但下降的速率逐步减小,呈现三个阶段的下降趋势;爆破位置位于背风侧时露天采坑内的炮烟最高浓度和降至安全浓度所需时间远高于迎风侧三个爆破位置;随着背风侧爆破点距采坑底部距离的减小,炮烟最高浓度及降至安全浓度所需时间先降低后增加,炮烟最高浓度及降至安全浓度所需时间随着迎风侧爆破位置距采坑底部距离的减小而增加。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深凹露天矿山企业合理组织爆破后的生产作业和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倪泰乐  冉然  祁娜  赵丽  陈彧 《包装工程》2022,43(22):125-133
目的 将数字化服务融入老年患者就诊流程,建立适老化就诊等待服务系统,在APP开发设计研究中实现软件流程优化。方法 依据ERG理论对老年患者在就诊等待过程中的需求点进行分类整理和层次划分。调研目标用户将分析结果融入服务设计理论,为指导软件开发所涉及的医院就诊流程、用户需求痛点,提出系统性的解决策略。基于交互设计原则展开APP界面设计。结论 构建了以老年患者为中心的就诊等待服务系统,帮助提升其等待过程中的自我效能。完善了基于产品使用方式层级的适老化就诊等待服务APP设计策略,为适老化、数字化产品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最终产出APP设计实例,提高了老年群体社会参与度,鼓励老年患者自主就诊,帮助其更加轻松地享受信息化时代带来的红利。  相似文献   
3.
Sealing performance between two contacting surfaces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stable operation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PEM) fuel cells. In this work, an analytical micro-scale approach is first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gas leakage in fuel cells. Gas pressure and uneven pressure distribution at the interface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model. At first, the micro tortuous leakage path at the interface is constructed by introducing contact modelling and fractal porous structure theory. In order to obtain the leakage at the entire surface, contact pressure distribution is predicted based on bonded elastic layer model. The gas leakage through the discontinuous interface can be obtain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Then,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validate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good agreement is obtained between them. Finally, influences of surface topology, gasket compression and gasket width on leakage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gas leakage would be greatly amplified when the asperity standard devi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exceeds 1.0 μm. Gaskets with larger width and smaller thickness are beneficial to sealing performance. The model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gas leakage behavior at the interface and guide the gasket design of fuel cells.  相似文献   
4.
In this study, some locations with different climates, off-grid zero energy buildings with hydrogen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re designed, and transient analysis is conducted. These considered buildings supply their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without using the electrical grid and PV panels or wind turbines. Also, they supply thermal comfort to occupants by using a vapor compression chiller and humidifier. Domestic hot water of occupants is supplied using solar collectors. For analyzing building's performance and objectives achievement, TRNSYS software is used. Also, for evaluating occupant thermal comfort, the Fanger model is used. The considered building is a one-story building with a 150 m2 area. Four occupants are considered. Both of them are seated at rest, and another is seated with light working such as typing. Using the Fanger model equation and MATLAB software, the thermal comfort of occupants is determined. For domestic hot water consumption, verified profiles that vary during 24 h of the day are considered. Achieved results show that for humid and cold cities, PV panels with an area of 73 and 76 m2 can be supplied the required electricity of considered building with four occupants and battery state of charge is higher than 50% and 10%, respectively. Moreover, with a suitable air conditioner system, the 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 (PPD) can be lower than 12% and 8% for humid and cold cities. Therefore, the building can be converted to a zero-energy building using its rooftop area.  相似文献   
5.
某铅锌矿原矿铅含量为1.26%,含锌6.53%,含硫30.38%。生产上采用“铅锌依次优先浮选-中矿顺序返回”工艺流程,生产指标为铅精矿铅品位50.69%,含锌12.61%,铅回收率75.53%,锌精矿锌品位48.77%,含铅1.59%,锌回收率73.91%。铅锌互含较高,锌精矿指标不理想。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在了解现场生产工艺流程及矿石性质的基础上,针对该铅锌矿开展了详细的选矿工艺优化试验,通过对部分药剂制度进行优化,采用特效捕收剂BK-LY11,同时在锌浮选回路采用中矿再磨工艺,显著改善了铅锌互含情况,有效提高了铅锌选别指标,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优化后获得的铅、锌回收率分别提高了5.83、8.4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图像分割算法难以分割噪声污染严重的混凝土坝面细小裂缝图片的问题,结合大津阈值算法和区域生长算法提出一种新的裂缝分割算法。该算法通过一个滑动的窗口遍历整幅灰度图并计算窗口内的局部大津阈值,遍历过程中将所有灰度值在局部阈值以上的窗口中心像素点作为区域生长种子点,设计生长阈值,生长完成后得到分割结果。运用该算法、基于全局的大津阈值等经典分割算法对四幅存在光照不均、污渍覆盖等噪声污染的裂缝图片进行分割。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分割结果中背景噪声最少,误差最小。通过连通域分析去除剩余的背景噪声,可实现对裂缝的精确识别分割,为自动化检测坝面裂缝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热电联产系统能量调度算法计算的复杂度,减少计算时间,提出了一种基于If-Then-Else规则的热电联产系统能量调度方法。通过引入逻辑变量来描述设备的启停状态和工作模式,建立混合逻辑动态模型,在模型预测控制的框架下,根据实时电价以及本地能源、电力负荷和热力负荷的预测结果,为模型中的二元决策变量赋值,从而将模型中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最后,通过仿真将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在性能上几乎没有损失,平均计算时间降低65%。  相似文献   
8.
针对燃气轮机故障诊断过程中诊断精度不足,卡尔曼滤波易出现“弥散”现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滤波阵列的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了一组基于健康参数调度的平衡流形展开模型阵列,然后结合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对气路部件健康参数进行了实时估计,最后通过隔离因子实现了对故障部件的检测与隔离。仿真表明: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卡尔曼滤波在故障诊断过程中出现“弥散”现象的问题,针对燃气轮机气路部件突变故障,能够有效实现故障的检测、隔离与估计。  相似文献   
9.
超前采动影响巷道维护困难,易产生大变形,以干河煤矿2-1261巷为工程背景,提出了超前采动影响围岩控制技术,该技术包括锚网索联合支护和超前采动临时加强支护。监测结果显示,在巷道掘进期间以及超前采动影响时期,其变形均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出现馈电不一致的问题,选取了三十余对矿井,对发生的五千多条馈电不一致记录进行研究,目的是找出馈电不一致发生的原因,通过对记录进行分析,深入煤矿井下观察、测量,进行了分类及总结。该研究为指导煤矿判断馈电不一致提供帮助,并且为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断电的可靠性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