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 总被引:96,自引:8,他引:88
秉承工业景观,传达历史信息的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新方法,带来了新的景观形式。文章总结了工业废弃地产生的背景,论述了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的思想,设计手法,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后工业景观——当代有关产业遗址、场地改造和景观再生的问题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中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工业废弃地(或称棕地),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和振兴使之成为可利用的场所,这促使景观设计师在研究和设计领域去探索新的模式.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召开的两次有关后工业景观的国际会议中,就着重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工业棕地在景观中的定位和类型;把棕地改造成新式景观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材料;棕地的产业遗址构造. 相似文献
3.
工业遗产是城市特殊景观与历史记忆,是多元文化、历史等意识形态载体。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工业废弃地,许多承载历史文化的工业遗产面临淘汰。本文试图从文化与利用角度为工业景观设计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后工业景观是工业时代之后“第四自然”的表征,其设计受到“大地艺术”和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结合对上海宝山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的评价分析,探讨了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表达方法.后工业景观设计强调场地分析与设计构思的整体性,空间与场所的再生以及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通过对设计实践的反思,也提出了我国后工业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后工业景观概念及发展模式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后工业景观实践,比较其共性与差异。后工业景观作为工业时代的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独特的内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彼得.拉茨教授后工业景观的代表作品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从对工业构筑物的改造、对遗留工业废料的利用、污水的治理及雨水收集、植被的恢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后工业景观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从而为后来设计者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8.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于1995年逐步停产,2003年破产。伯利恒市利用钢铁厂改造的契机,在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上,设计建设了TIF(税收增额融资)区内的高炉艺术文化园区,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纪念、参观、娱乐、休闲的空间,也为当地传统音乐节提供了新的演出场所。本文对分期建成的莱维特演艺舞台与HMT高架线性公园的景观改造方法进行研究与梳理,并对与之相关的改造方法给予理念与策略层面的分析。其中,改造后景观空间的孔窍性呈现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娱乐与纪念以及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共存互认的交融和并置关系;高炉区尤其是HMT栈桥的改造及导览方式注重游览者的身体感知与体验互动性,提供了知觉体验的序列与交错。文章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当代后工业建筑与景观改造项目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从社区层面探讨了40平方英里(约103km2)的塔溪矿区"超基金"污染场地(Superfund Site)的可持续规划设计以及应用策略。位于俄克拉荷马州渥太华县的塔溪矿区的状况表明联邦和州立管理机构在应对该地区长期以来的环境退化、有毒物质侵害以及环境公平问题上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因此,附近的社区邻里、环境部门官员与学术团体积极合作,针对采矿遗留的大规模土堆、污染的河道、沉降的地面和塌陷的坑井等进行了长期的修复、再生和规划的探索。这个案例研究将证明,这种基于地方的矿区更新模式可以作为一个框架将社区诉求、环境整治和景观再生整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