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2.
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火场温度确定分析以及不同方法检测火灾后混凝土的强度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混凝土结构在遭受火灾后的检测方法.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复合型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介绍了复合型铅粘弹性阻尼器的原理、构造和特点,通过对两个阻尼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试验.研究了阻尼器的性能,给出了复合型铅粘弹性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和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型铅粘弹性阻尼器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在很小的剪切变形(约20%)下,阻尼器的性能具有椭圆形的粘弹性阻尼器特征,剪切变形大于20%后,阻尼器呈现出铅阻尼器的特征;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可以用考虑强化的双线形模型来描述;阻尼器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和较好的耗能性能,在剪切变形幅值为50%~170%的情况下,其阻尼比在10%~26%之间变化,在单向剪切变形幅值达到250%的情况下,阻尼器中的粘弹性材料或连接未出现拉断或拉裂现象。 相似文献
4.
城市水系统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城市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等水问题频发,对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城市水系统领域引入弹性的概念对城市水问题的缓解带来了希望.从生态和社会学领域梳理了弹性概念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内涵的演变,同时进行了与脆弱性以及适应性的相关概念的比较和辨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城市水系统领域弹性的概念发展及应用.还系统评述了水系统弹性的评价方法以及弹性策略,同时根据已有研究的发展脉络,前瞻了弹性水系统研究的四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型钢混凝土柱粘结滑移本构关系与粘结滑移恢复力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了弯矩、轴力、剪力共同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柱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以试验所得的粘结应力-滑移关系曲线为基础,定义了三个特征粘结应力点,并提出了特征粘结强度、特征滑移的统计回归计算公式,建立了型钢混凝土柱距柱底50mm处的基准粘结滑移本构模型。以基准粘结滑移本构模型为基础,引入反应不同位置粘结应力和滑移分布差异的位置函数,建立了型钢混凝土柱任意位置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综合考虑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柱粘结强度、滑移刚度退化规律,建立了型钢混凝土柱粘结滑移恢复力模型,提出了恢复力模型中骨架曲线、加卸载刚度的确定方式,加卸载路径、强度衰减规律以及滞回环规则。研究结果为型钢混凝土柱考虑粘结滑移的有限元分析和地震反应全过程分析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工程实践中对土基回弹模量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土基回弹模量在路面路基设计及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就工程中与回弹模量关联的几个重要参数的设定 ,作了分析探讨 ,以保证公路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品质 相似文献
7.
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特征与隔震层参数的优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大量工程算例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典型并联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一般特征,探讨了并联基础隔震体系隔震层参数的合理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增加隔震层回复刚度几乎不会改变上部结构的最大层间剪力,但对隔震层最大滑移位移和残留位移却有非常显著的限制作用,隔震层回复刚度的参与不改变结构地震反应的频谱特性。为限制隔震层位移,在保证不增大上部结构最大层间剪力的前提下,应尽量增加隔震层回复刚度;隔震层屈服剪力的取值则需兼顾隔震效果与隔震层滑移位移。 相似文献
8.
路基土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室内重复加载三轴试验测试了不同性质路基土的回弹模量(Erm),分析了应力级位、含水量和压实度对路基土回弹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应力(dσ)和侧向应力(3σ)对路基土回弹模量均有显著影响,含水量对路基土回弹模量的影响非常大,而压实度同样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路基土回弹模量测试及取值应遵循的条件为:估算路基土实际受力水平以确定应力级位;根据Miner线性累加损坏准则,对全年各季节不同含水量状况下的路基土回弹模量取加权平均值;压实度可根据实际施工水平取值,或取95%. 相似文献
9.
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路基土动态回弹模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解决其参数取值问题,采用三轴反复加载试验方法,对粉土和粘土进行一系列回弹模量测试.研究表明,回弹模量随围压和压实度的提高而增大,随循环偏应力和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粘土回弹模量受应力状况、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较粉土更为显著.在全面分析现有回弹模量本构预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三参数复合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获得不同压实度和含水量条件下粉土、粘土的回弹模量预估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