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2篇
  免费   1208篇
  国内免费   110篇
电工技术   319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151篇
化学工业   180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35篇
建筑科学   8186篇
矿业工程   156篇
能源动力   157篇
轻工业   75篇
水利工程   607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7篇
冶金工业   105篇
自动化技术   317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404篇
  2022年   563篇
  2021年   603篇
  2020年   649篇
  2019年   465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1092篇
  2013年   598篇
  2012年   834篇
  2011年   941篇
  2010年   794篇
  2009年   635篇
  2008年   625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512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effects of a rural roads programme depend on labour mobility, how the programme is financed,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f financed by a rural poll tax and cross-price effects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re sufficiently small, the wage will rise, with some return migration. Taxes on trade act as countervailing distortions, yielding urban households some relief. Rural-urban commuting promotes the exploitation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taxe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then inferior to a poll tax. The change in the value, at producer prices, of the rural sector's net supply vector can be a poor measure of the programme's social profitability.  相似文献   
2.
农村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多种能源的协同互补,在满足农村用户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时,能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用能经济性。首先,在考虑适应农村典型场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三层协同自律的农村综合能源分层协同运行优化框架。然后,基于农村综合能源系统典型设备,建立了三层农村综合能源系统源-储-荷联合优化调度模型以及相应的优化调度流程。调度模型中冬季通过对沼气发电机组的余热回收与空气源热泵协同对用户供热;夏季对沼气发电机组余热进行回收,并通过溴化锂制冷机与空气源热泵联合对农村用户供冷。最后,对农村综合能源系统多层协同优化方法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提高了农村居民用能的经济性,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张锋 《电视技术》2020,(1):61-63
2018年初,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战略目的是增强农村农业发展的新活力,从而加速推进其现代化进程。光纤有线电视因具有损耗小、传输距离远、频带宽、传输容量大、抗电磁干扰等实用优势,并在贯彻及落实着“社会效益优先,两个效益统一”的原则下在社会、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助力着乡村的振兴。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老广州曾经存在的地域人文景观里的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进行了初步的全面整理,以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和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为两种基本类型,总结梳理出超过25种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主要类型,充分说明了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以景观格局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在广州旧城的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其两个核心聚集区:以祭祀水神的仁威神庙为精神核心节点的呈圆形扩散的西关功能核心区和以长堤滨江段为中线的呈椭圆形扩散的珠江两岸功能核心区,并总结了促使这种人文景观发展与繁盛的历史经验,为广州地域文化景观的发扬及旧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香港城市化不断推进,新界乡村居民大规模迁徙到市区,乡村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物质景观逐渐衰败。90年代后,香港开始通过不同方式推动乡村转型,取得良好成效,可为内地乡村复兴提供有益参考。从近现代香港乡村演化路径切入,以转型发展中的荔枝窝、盐田仔、大澳村以及南丫岛为例,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视角探讨乡村复兴的不同驱动方式,包括由精英阶层“多方联合”推动,由本地居民自发保护,由政府或村民开展的“零碎型”保护,以及由中产阶级迁入而推动的“乡村绅士化”等4类乡村复兴方式。香港乡村经历了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发展的演化路径,乡村职能从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乡村消费,城市资本对乡村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进行重构。香港乡村复兴主要由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参与度较低。乡村转型亟待综合性保护规划的制定, 并通过因村施策、多方合作等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等多维度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出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双重破坏的问题,研究基于复合生态平衡、生态空间活化、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提出以自然生态要素识别与敏感度分析、人文生态发展需求分析为基础,以自然与人文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建构、复合生态空间耦合下的功能化发展指引为核心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重构方法框架,并结合铜陵城市边缘区——东湖地区规划建设展开理论应用与实践探索,为重构城市边缘区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书斋是传统私家园林中书房、山斋的统称,而其功能又不止于文艺活动。书斋随着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和艺术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而变迁,经历了汉魏六朝在私家园林中无特定选址、唐宋作为宅园的中心,以及明清蜷于园内一隅这3个主要演变阶段。至明清,书斋往往自成一处独立的小院,除了书房的基本功能以外,还可以独立承载园主人的日常起居、爱好雅嗜等,是明清文人宇宙观日益狭小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李晋 《中国园林》2021,37(1):50-55
随着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不同行政区之间的联动关系越来越紧密,这种联动关系在城市各功能空间的设计上有所体现,更渗透到了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游憩空间建构之中。受制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在跨行政区的游憩空间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柔性措施。以欧洲高莱茵河沿岸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莱茵河沿岸地区游憩空间的发展与现状,总结其游憩空间体系的构建特点,为中国跨城市河流沿岸的游憩空间柔性一体化建构提供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产业中的化石能源设备逐渐被电能技术替代,引起了乡村负荷波动增大、部分时段产生集中高负荷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将低品位清洁能源应用至乡村的茶叶生产中,针对烘茶全过程的工艺要求提出了跨临界CO2热泵烘茶技术;并以某茶叶生产乡村为对象,对其代表台区的全年日用电量及产茶日负荷进行了分析,得出采用CO2热泵烘茶后其负荷得到大幅度削减,整体可降低至原负荷的39.6%~46.8%,峰值负荷与平时负荷的比值由原本的13.6降至5.4~6.2。跨临界CO2热泵应用至农产品生产中可有效缓解乡村供电压力。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concerns an innovative project in the Dutch river Waal: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itudinal dams. By splitting the river into a main and secondary channel, these dams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river landscape and the way it is used by different stakeholders.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baseline study of the expectations local water-based recreationists (fishermen and boaters) had of the longitudinal dams before they were constructed. In addition, we explore their levels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use the visions of nature approach to elicit their lay philosophy of nature. We found that fishermen were more strongly attached to the area than boaters. Though expectations of the dams were generally negative, thi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fishermen and boaters, and betwee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landscape change. We demonstrate the relevance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visions of nature for understanding how recreationists perceive landscap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