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4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440篇
电工技术   96篇
综合类   497篇
化学工业   50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1083篇
矿业工程   383篇
能源动力   228篇
轻工业   9篇
水利工程   1863篇
石油天然气   273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篇
冶金工业   39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minor natural oil seepage is described from an unlikely setting in the Oman Mountains. The host rocks are fractured pelagic limestones of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Triassic – Lower Jurassic Matbat Formation of the Hamrat Duru Group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allochthonous Hawasina Complex. This paper summarises Oman's established oil families and documents previously recorded oil seepages as context for describing the new seepage, its geochemistry, and possible source rock. The seep oil is different to those known from Oman's oil fields and probably derived from a poor quality, Mesozoic clastic source rock containing a mix of terrigenous and marine organic matter. The most likely source appears to be the Toarcian turbiditic upper member of the Matbat Formation, equivalent to the clastic Mafraq Formation of the Arabian Platform. The occurrence of source rocks in the allochthonous sediments of the NeoTethyan Hawasina Basin has been suspected previously, though their commercial significance remains to be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义水锁伤害机理及水锁解除方法研究,研制用于提高致密气采收率的干化剂并对其基础性能、注入方式、干化效果进行评价。结合室内实验研制出适用于不同类型致密储集层的干化剂体系,研究了干化剂的化学效应、热效应、抗盐作用、抗盐配方以及干化反应延迟作用机理与方法,测试了超临界CO2对干化剂体系的溶解与增溶特性,提出了干化剂超临界CO2溶解注入方法,分析了超临界CO2与基质微孔中地层水作用机理,对比研究了干化前后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和渗流特征,在建立核磁共振和激光刻蚀模型联合表征方法基础上,定性和定量评价了干化剂对不同产状束缚水的干化效果,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评价了干化效应对气体微观渗流能力影响,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干化效应等对气井产能及生产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干化可大幅降低致密储集层含水饱和度,提高井筒附近或压裂缝附近气体渗流能力,可在储集层干化基础上发展新的致密气增采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渗透溶蚀作用下混凝土坝固相钙的分解问题,基于水泥基材料渗透溶蚀分析模型,提出了混凝土坝溶蚀质量的计算方法,并以石漫滩水库重建工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例,研究了大坝不同部位的溶出质量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监测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石漫滩水库重建工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胶凝物质溶出部位集中在面板底部、齿墙的上游侧以及帷幕和齿墙连接部位;排水管的存在会影响胶凝物质溶出速率,经过100 a的溶蚀,帷幕、齿墙、面板和坝体的溶蚀胶凝材料质量占结构总质量百分比分别为5.5%、5.6%、4.5%和1.2%,说明渗透溶蚀作用对帷幕和齿墙的影响较大,在工程运行中,应加强对帷幕和齿墙溶蚀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以红黏土为对象,通过室内单元体并结合填埋场现场原位试验,从建设施工和建成后长期服役两个不同时间尺度对土质覆盖层水力参数开展了5 a的跟踪监测;分析对比了从实验室到现场、从建设施工到建成长期服役水力参数的劣化衰减规律。结果表明:(1)5 a长期服役中,无植被红黏土覆盖层入渗系数从10-7 cm/s增大到10-3 cm/s,增大4个数量级;有植被条件入渗系数从10-7 cm/s增大到10-6 cm/s,增大1个数量级。(2)自然气候长期服役覆盖层中大孔隙逐渐增多,降雨雨强过大(如暴雨)导致土质覆盖层防渗能力和储水能力下降。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当地降雨参数进行适当放大调整。(3)自然气候下经历反复吸、脱湿滞回循环,土质覆盖层的储水能力与降雨前土层吸湿起点(或初始吸力)和吸湿路径有关。采用室内吸湿起点初始吸力-1500 kPa的主吸湿曲线设计偏于保守,结果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堤基管涌抢险和防治是堤防工程安全的心腹之患,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持续开展堤基管涌机理和防治设计准则方面的研究。系统深入研究了典型堤基结构管涌破坏机理和模式、管涌自愈现象,发现了不同堤基结构管涌发展机理和破坏模式的特点和区别;提出了管涌抢险合理范围和盖重合理宽度的确定方法建议;提出并论证了悬挂式短墙布置在背水侧更能有效控制管涌发展的作用机理和设计方法;研发了管涌动态模拟数学模型和软件。提升了对管涌机理的认识,发展了传统渗流控制理论,对管涌防治和抢险有重要指导作用,成果已应用于堤防设计和抢险中。  相似文献   
6.
针对平原水库土工膜稳定及渗漏等问题,结合珠江三角洲某土工膜防渗平原水库实际工程,建立渗流有限元模型,模拟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土工膜破损和缺陷情况,分析土工膜缺陷对库底土工膜膜体稳定性和渗漏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原水库库内未储水时,土工膜缺陷对平原水库渗流场和库底土工膜稳定性的影响甚微;当库内及外江水位均处于高水位时,缺陷处膜下压力水头最大,但土工膜仍可维持稳定;当土工膜缺陷距离排水盲管30m,且缺陷孔径为0.5~3.0cm时,孔径变化对缺陷处渗漏量的影响较小,但缺陷数量和位置对缺陷处总渗漏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陈 《特种油气藏》2021,28(2):96-101
煤层具有非均值性较强、压裂裂缝展布不均匀、非对称分布等特点,目前缺少煤层非对称裂缝产能评价模型。针对上述问题,运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及Fick扩散定律描述煤层气藏中的吸附、解吸及扩散现象,引入特殊的拟时间函数解决考虑吸附解吸现象的物质平衡方程中非线性较强的问题,利用新定义的参数表征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的非对称性,得到裂缝不同对称程度时的产能评价模型及其解析解,通过时间叠加原理,实现了实际生产数据与理论数据的拟合。研究表明:裂缝的非对称性对气藏产能评价及预测结果影响较大;对称裂缝地层能量利用率最高;裂缝的非对称性对产能评价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生产前期,随着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加,裂缝的非对称性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越来越小。研究成果对准确评价和预测煤层气藏压裂直井产能和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厘清乳化性能和界面活性在化学体系驱油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差异,分别采用乳化性能较弱、界面张力达10-3mN/m的复合体系和乳化性能较强、界面张力达10-2mN/m的复合体系进行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和微观驱替实验,分析了两种体系的渗流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乳化性能较强而界面活性较弱的复合体系,乳化性能较弱而界面活性较强的复合体系的油水相相对渗透率更大,等渗点偏右,残余油饱和度相对低4.4%;当驱替时间较长而达到高含水饱和度时,乳化性能较强而界面活性较弱的体系具有足够时间充分发挥乳化作用,具有更高的提高采收率潜力。  相似文献   
9.
10.
为研究软土注浆过程中在渗流作用下小孔扩张引起的土体力学响应,基于广义Tresca屈服准则和非相关联流动准则,考虑非线性渗流和应变软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合弹塑性边界条件推导饱和软黏土地层注浆扩孔问题的弹塑性解答。通过算例对比分析了是否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时孔周土体渗流场、应力场、位移场的计算结果的差异,进一步讨论了非线性渗流系数m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速非线性渗流模式下的塑性区半径和径向应力都比达西线性渗流状态下的值要小,并且非线性程度越大,其值也越小;而径向位移受非线性渗流系数m的影响较小,两种模式下基本相同。可见地下水非达西渗流作用对扩孔压力的影响不容小觑,在今后研究此类问题时也应充分考虑其不同渗流状态的影响,使得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