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9篇
矿业工程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苯氯化中氯化氢的氧化与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甲苯光氯化副产物HCl为反应原料气,采用自制催化剂对氯化氢进行在线氧化,并将氧化后的混合气体直接用于氯化过程.通过浸渍法得到γ-Al2O3负载的以Cr2O3为主要组分的催化剂,活性稳定,经过150 h活性试验,活性没有明显下降,在温度360℃,进料HCl与O2的摩尔比为1:1和质量空时5 h条件下可取得大于80%的转化率.氯气循环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将氧化反应后混合气体直接用于甲苯氯化反应,在适宜催化剂存在下氯化是完全可行的,混和气体中氯气利用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2.
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工程素质的重要过程。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能动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3.
生产实习对于化工专业学生具有重要作用。重点分析了目前化工专业生产实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指出:学校、企业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敢于担当,切实以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为目的,才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4.
褐煤/秸秆混合燃料的成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褐煤/秸秆混合燃料成型工艺过程中不同温度、压力、保压时间、物料配比、秸秆粒度对混合燃料跌落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秸秆粒度为0.16~0.38mm,保压时间为20min,压力为18MPa,温度为140℃时,混合燃料的跌落强度最佳。  相似文献   
5.
褐煤脱水预干燥技术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高水分褐煤直接燃烧发电效率低下,褐煤干燥技术的开发有利于扩大年轻煤种的综合利用途径,可以提高年轻煤种的市场竞争力。文章介绍了国外几种褐煤脱水预干燥技术,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最后,探讨了我国可以借鉴的褐煤脱水预干燥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对生物质型煤的成型机理进行了探讨,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褐煤/生物质成型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跌落强度试验指标与各组分之间的回归方程,并求出了优化成型条件:配比(稻壳与褐煤的质量百分比)为27%~31%,保压时间为20~21 min,温度为146~153℃.生物质型煤在没有外加黏结剂的条件下,通过加温使得生物质中含有的木质素部分熔解成黏结物质,将褐煤黏结固定,提高了生物质型煤的跌落强度;而加热成型过程同时实现了褐煤内水分的脱除,实现了褐煤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褐煤热压脱水成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褐煤热压脱水技术对额吉露天5号矿褐煤进行热压脱水试验.通过在不同的温度、压力以及保压时间下对褐煤的脱水率、脱硫率及发热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60℃,压力15 MPa,保压时间1 min左右时,脱水率最高,达60%.该研究初步优化了额吉5号矿褐煤的热压条件.  相似文献   
8.
化工类专业实习教学是化工类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本文概述了影响化工类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提高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方法,旨在建立适应我校以煤化工为特色的化工类专业实习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化工制图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化工制图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计算机绘图和课程考试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实践,指出:通过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践应用、实践教学强化,及课程考核引导等过程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提高化工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成效、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出发,提出了目前化工专业课程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并讨论了整合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制图和化工工艺学等各课程设计环节,设立化工综合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