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7篇
矿业工程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1.
硅氢加成反应是合成有机硅材料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铂催化剂作为其应用最广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硅氢加成反应机理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聚合物长链段铂配合物、含多个铂原子铂簇化合物及N-杂环卡宾铂配合物均相铂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致力于改善均相催化剂催化选择性差、催化活性难以控制等缺点;分别阐述了不同铂催化剂载体如无机二氧化硅、炭载体、金属氧化物、有机高分子、固载液等作为铂催化剂载体的优点,负载铂催化剂具有可回收、产物选择性好的优点,有效解决了工业上铂损失的问题;最后对铂催化硅氢加成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分析,铂负载能力的提高、铂负载催化剂的分离、硅氢加成反应的原理、催化范围的扩大等均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某锌铁多金属硫化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提高某锌、铁多金属硫化矿的选别指标,对该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探索出了"部分浮硫—锌硫混浮—粗精矿再磨选锌—混浮尾矿选铁"的选矿工艺流程,使锌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了8%、19%左右,铁精矿中硫含量由0.6%以上降到了0.23%,铁回收率提高了15%左右。  相似文献   
3.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磷铁钠矿型NaFePO4/C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X)研究了磷铁钠矿型NaFePO4/C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形貌;并进一步利用恒流充/放电及循环伏安(CV)技术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磷铁钠矿型NaFePO4/C正极在0.1 C时的首次放电比容量约为26.9 mAh/g,经过50次循环后,电极的容量保持率为98.6%,而且在1.0 C时的可逆放电比容量仍为15.5 mAh/g,表现了满意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对电池容量要求不高的应用场合中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过期藻酸双酯钠药片中的非医疗价值,首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及Fourier红外光谱仪研究了其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结构,然后进一步利用恒流充/放电与循环伏安技术研究了其电化学储钠/锂性能。结果表明:虽然藻酸双酯钠药片已经过期3年,但其主要成分和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在50 mA/g循环充/放电时,藻酸双酯钠负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中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6.6和282.3 mA?h/g,可逆放电比容量分别为95.7和158.5 mA?h/g,表现了良好的电化学储钠/锂性能及作为钠/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苯丙氨酸的电化学储锂活性,首先借助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苯丙氨酸的微观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然后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并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AC)技术研究了其电化学脱/嵌锂性能.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负极材料在0.1C循环充/放电50次后,可逆放电比容量为55.2 mAh·g-1;同时表现了良好的倍率性能,表明有机苯丙氨酸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良好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将PVC/SMA共混物进行制样检测并分析其力学性能、塑化性能、流变性能。结果表明:SMA添加量为10%时,共混体系拉伸强度提高至53.16 MPa,当SMA添加量为20%时,共混体系拉伸强度下降至41.54 MPa;共混体系冲击强度随SMA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共混体系维卡软化点随SMA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当SMA添加量为20%时,共混体系维卡软化点为87.2℃;转矩流变测试表明,共混体系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旋转流变仪测试表明,共混体系的储能模量与维卡软化点趋势相符,而复数黏度与转矩流变平衡扭矩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SMA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这都证明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塑化性能、加工性能以及耐热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对甲基苯磺酸钠掺杂的聚吡咯(TsONa/PPy)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iO_2NT)负极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仪研究了样品的微观结构及形貌,并进一步组装成全电池,利用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技术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对甲基苯磺酸钠掺杂的聚吡咯正极材料是由直径为3μm左右的微球组成,二氧化钛负极材料则呈现三维有序纳米管阵列形貌,两种电极材料的表面皆凸凹不平;由二者组成的全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约为105 mA·h/g,经过50次循环后,可逆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65 mA·h/g,表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外还表现了良好的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电解液中NO_3~–的电化学还原、Zn(OH)_2的化学沉积及后续的水解反应,在Fe箔表面生成了一层多级ZnO纳米片(ZnONS),并研究了其微观形貌、微观结构、电化学储锂性能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多级ZnO纳米片确实形成并紧密结合在Fe箔表面,而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时,多级ZnONS/Fe负极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633和1 564 mA·h/g,Coulomb效率为41%;第2次循环的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64和595 mA·h/g,Coulomb效率增加到95%。循环充放电50次时,放电比容量仍达200 mA·h/g,表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多级ZnONS/Fe负极的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主要与电解液的分解和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