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6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绿彩瓷之釉上彩的XAF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绿彩瓷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瓷,从结构层次探讨其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的呈色机理一直是古陶瓷研究的空白。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方法,测试分析红绿彩瓷中的红彩、绿彩和黄彩。结果表明,红彩中致色元素Fe主要为+3价,其局域结构与Fe2O3相近,最近邻配位为扭曲的八面体结构。透射电子显微分析证实其物相为氧化铁晶体。黄彩中致色元素Fe主要存在+2价和+3价,绿彩中致色元素Cu主要为+2价,两者均处于无序度较高的局域环境中,最近邻配位为O原子。  相似文献   
2.
应用XRF和XRD等分析方法,对一些冶铸遗址发揭的冶铸铜、铁的陶范及相关冶铸残渣进行测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区分遗址的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用途的铸造陶范,Cu,Sn,Pb等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铸铜陶范中含有Cu,Sn,Pb三种元素,而铸铁陶范中没有检测出这三种元素。冶铸的金属不同,冶铸残渣中的Cu,Fe,Si,Ca等元素含量和物相组成明显不同。冶铁渣中Cu和Fe等元素含量低于冶铜渣。冶铁渣中出出了β~SiO2而没有出现Cu2O的衍射峰,相反,冶铜渣中存在Cu2O而未出现β-SiO2的衍射峰。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荧光仪、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现代检测手段,分析金沙遗址出土铜片的元索成分和金相组织。探讨其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铜片为高温热锻成形。其热锻温度范围在500~700℃之间,符合现代金属学原理。铜片表面的树形纹饰是用预先制作的树模在铜片上压印而成。这一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了解成都平原的青铜加工技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钼酸铵晶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介绍作者制备的三种晶型四钼酸铵,即无水α型、无水β型和微粉型。文内列出了这三种晶型四钼酸铵的分析测试数据,并与国外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汝瓷成分的线扫描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SRXRF技术对汝瓷断面从釉到胎进行了十一种元素含量的线扫描分析,结果表明:在汝瓷胎、釉之间的确存在一个元素含量与两者相差很大的中间层。我们认为这时汝瓷在烧制过程中,瓷釉在形成玻璃态的同时渗入了瓷胎表面而形成的,这个中间层在实体光学显微镜上能明显看出而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看不到。此工作不仅有助于研究汝瓷的结构和烧造工艺,也将有利于SRXRF无损分析技术在考古领域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对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结果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以上烧制而成,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内层的荷载极限、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所有这些分析结果,皆支持了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相似文献   
7.
热膨胀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古陶瓷烧成温度的测试方法,虽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应用历史,而对其理论和实验依据却鲜有探索,以至于开始有人怀疑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是对古代陶器测温方法的一次探索。通过模拟制备不同烧成温度的陶器,再利用热膨胀仪重烧以获取其重烧时的热膨胀性能曲线(DIL曲线),总结规律,讨论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烧成温度判定标准等关键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钧瓷铜红釉呈色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对一枚带红釉的元代钧瓷表面进行了无损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SR-XAFS).将釉中铜的相关标准谱作线性拟合,并与样品的近边图谱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红釉层内,铜的存在状况为:37%的单价铜和63%的零价铜,零价铜主要以金属团簇或多聚体形式存在其中.而在红釉表面,则主要为单价铜.对延展边的处理结果表明,单价铜孤立地镶嵌在玻璃体网格结构中.铜的这些特殊存在形式导致了钧釉独特的光学性质.另外,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SRXFS)分析技术,无损测定了釉中元素的分布特征,最后,尝试对这些复杂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出土的若干青铜器锈蚀产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X射线衍射结合金相分析对左塚墓地青铜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锈蚀产物主要为Cu2O、SnO2、PbCO3、PbSO4·4PbO及SiO2;经锻打加工后,青铜器抗腐蚀性能得到提高;表面存在'锡汗'现象的青铜器也比较耐腐蚀;左塚青铜器优先腐蚀α相,;δ相在此类腐蚀环境中比较稳定,抗腐蚀能力较强.拉曼光谱对几件九连墩青铜器锈蚀分析表明,其锈蚀产物有CuCO3·Cu(OH)2(绿铜矿)及2CuCO3·Cu(OH)2(蓝铜矿).同时探讨了以上青铜器的锈蚀机理,并与发掘前青铜器保存状况做了对比分析,揭示出O2、CO2、H2O等是促使青铜器进一步锈蚀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保护此地出土青铜器的简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岩相分析结果表明,兵马俑是夹砂陶。对这类陶器的产地分析,需做特殊处理,以去除陶胎中与粘土原料无关的沙粒。利用ICF—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技术测定兵马俑陶片中纯粘土部分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支持兵马俑原料取自骊山地区的看法。四块兵马俑残片的烧成温度数据高低相差260℃,不排除个别俑在开放状态下烧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