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矿业工程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别山区花岗质片麻岩特征及其地质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别山地区的花岗质片麻岩主要由TTG系列和钙碱性系列组成。TTG系列为太古代时期造陆阶段的产物;钙碱性系列由新元古代和中生代两个时代的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反映了两次汇聚过程。新元古代时期,北大陆向南大陆汇聚,“大别山”地区总体处于仰冲盘,发育一套钙碱性系列花岗岩;中生代,则是北大陆形成阶段,南大陆向北靠拢,并发生俯冲、碰撞,伴随着大量的花岗岩的侵位。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别山地区太古代时期古陆核形成及其特征、元古代时期板块运动的发展与演化、古生代特提斯洋从离散至汇聚的发展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襄樊~广济断裂构造地质特征及发展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系统总结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现代造山带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工作,指出襄樊~广济断裂(带)是由多条不同时期断裂组成的复合断裂带,它包括早期(印支~燕山期)由北向南的逆冲构造和晚期(喜马拉雅期)由南向北的逆冲推构造.从全新的角度对襄樊~广济断裂(带)的属性进行了认定,为该区的地质构造乃至于中国中央山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实施地质大调查近十年来(2003—2012年)承担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专题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湖北省地层、岩石、构造等基础地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认识,这些成果和认识为该省今后在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方面开拓了新思路,为区域地质找矿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红安群为出露于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一套中元古代中浅变质的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含磷、钇、碳、锰的沉积—火山喷发岩系。其下是以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大别山岩群花岗岩化的角闪—麻粒岩相物质为底;其上以低绿片岩相的南华纪耀岭河组变细碧角斑岩系或震旦纪板岩、千枚岩、碳硅质岩、碳酸盐岩等为界。红安群是产出于大别山南麓的区域性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蓝闪石—榴辉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内,在区域分布上构成总体上有序,自下而上划分为天台山岩组、七角山岩组、黄麦岭岩组三个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局部无序的构造岩石地层序列,与造山带西部武当岩群为同物异名。鉴于造山带内覆盖于红安群之上的南华纪—震旦纪物质组成并未见磷矿产出的事实,红安群黄麦岭磷矿与扬子区震旦纪含磷地层是不属同一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对"十五"期间湖北省境内开展的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进行了归纳,从地层古生物、区域岩石、区域构造、区域地质找矿、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等五方面总结了区域地质调查中所取得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新成果、新发现与新认识.其成果的取得对深化湖北省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指导地质找矿、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质填图、地层剖面测制、地球化学剖面连续采样、沉积界面及层序地层分析,查明震旦纪地层各岩性段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界面特征、含矿性特征等,探讨测区震旦纪地层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岩相古地理及成矿元素变化特征,建立震旦纪地层、空间上展布规律及上下叠置关系,总结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铅锌矿、磷矿等的找矿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以南秦岭造山带南缘与扬子克拉通接壤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于房县石垭子发现的花岗斑岩侵入体,通过岩体野外地质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研究,对该岩体形成的岩浆成因与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采用锆石U-Pb同位素测试分析,取得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722.9±6)Ma,明确岩体形成于晋宁期;并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该花岗斑岩形成为裂谷构造环境,深化了南秦岭造山带构造—岩浆—热事件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系统总结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现代造山带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工作,指出襄樊~广济断裂(带)是由多条不同时期断裂组成的复合断裂带,它包括早期(印支~燕山期)由北向南的逆冲构造和晚期(喜马拉雅期)由南向北的逆冲推构造。从全新的角度对襄樊~广济断裂(带)的属性进行了认定,为该区的地质构造乃至于中国中央山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神农架蚂蝗沟地区新发现的南华系实测剖面综合研究,结合全国地层委员会提出的南华系建系的地层划分原则及中国地层表(2013),首次于神农架腹地新建了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地层序列,并认为该地区剖面完整、顶底齐全,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其地层序列与沉积相及环境分析,自下而上划分出下统莲沱组,中统古城组、大塘坡组,上统南沱组4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明确指出莲沱组时期海水变浅、气候开始转冷,出现冷暖交互气候条件下的灰黑色碳泥质沉积;古城冰期为海洋成冰作用的产物;大塘坡间冰期为滨浅海碎屑沉积间碳酸盐岩沉积;南沱期为大陆成冰期冰碛岩。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1∶25万麻城市幅区调将原红安群分别解体为青白口纪武当岩群、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地层等,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红安群是存在的,其代表了桐柏—大别地区中元古代物质记录。新建的地层系统依据不充分,尤其是新厘定的相当于红安群的西张店基性火山岩(岩)组(Pt2x)和福田河片麻岩(岩)组(Pt2f),前人将其分别归为桐柏群和大别群,不能代表红安群地层序列。针对这一解体方案提出了有关问题讨论和建议开展专题研究及1∶5万区调图幅调查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