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攀西钒钛磁铁矿尾矿和废玻璃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烧结法制备储水泡沫陶瓷,研究原料配比和发泡剂(SiC)添加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钒钛磁铁矿尾矿含量的增加,材料的体积密度及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平均气孔孔径逐渐减小;当尾矿添加量为50%时,材料的体积吸水率出现极值。当SiC添加量为0.3%时,材料内部气孔分布均匀,平均孔径约为2.93 mm。最终以50.0%的钒钛磁铁矿尾矿和50.0%的废玻璃为原料,外加3.0%的石英,0.3%的SiC,3.0%的Na3PO4,在1040℃制得性能最优的储水泡沫陶瓷,材料的体积密度为0.26 g/cm3,体积吸水率为56.5%,抗压强度为0.68 MPa。采用SEM、XRD等检测手段研究材料的微观形貌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储水泡沫陶瓷内部由三维立体结构组成,有利于储存水分;材料主要物相包括硅灰石、长石、透辉石和钛铁矿。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介绍了白马钒钛磁铁矿磁团聚重选工艺的试验研究工作。小型与扩大连续试验表明,该工艺与传统弱磁选法相比,可大幅度提高磁铁矿矿石分选粒度和技术经济指标。提出采用块矿预选—阶段磨选的磁团聚重选工艺是合理开发利用该矿产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焙烧-磁选法是处理低品位难选氧化铁矿石的有效方法。归纳了铁矿焙烧过程动力学研究常用的3种表征方法,着重介绍了基于热重分析技术的静态法和动态法在铁矿石焙烧过程动力学研究方面的运用。总结了磁化焙烧、直接还原和深度还原过程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指出菱铁矿磁化焙烧过程根据TG和DTG曲线可分为两个阶段,其反应机理分别符合随机核化和核生长机理;铁矿石直接还原过程根据TG和DTG曲线分为几个阶段,再由各阶段活化能的差异分为缓慢反应阶段和快速反应阶段,由此可以找出焙烧过程的限制环节;赤铁矿在深度还原过程中经历缓慢反应-快速反应-趋于平衡3个阶段,整体反应符合随机成核及长大模型,活化能约为320 kJ/mol。指出今后应加强对实际矿石磁化焙烧动力学的研究,为实际难选矿磁化焙烧关键技术提供理论支撑;还应注重焙烧过程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的结合,对焙烧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