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14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硬质合金的发展趋势及特殊粉末的制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介绍硬质合金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切削刀具、矿用工具这两大类硬质合金的发展趋势,并重点对高性能硬质合金及特殊原料粉末的制备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系统功能,系统硬件,组态软件几方面结合在扬巴公司的应用情况对西门子DCS和霍尼韦尔DCS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DCS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将互不相容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SiO_2溶解在甲苯溶剂中,通过机械搅拌制备PDMS/SiO_2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喷涂方法对纸样表面进行处理,检测纸样的湿润性、表面形貌和粗糙度、表面元素以及表面耐磨性。结果表明,PDMS/SiO_2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可以粘附在纸样表面,而且可以改变纸样表面润湿性,不影响其表面透明性,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可应用在纸质照片、档案等方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带式无舟皿连续还原炉制备粒度均匀的细颗粒钨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晶粒、超细及纳米硬质合金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制备粒度均匀的细钨粉是制备此类合金的关键.本试验研究以工业蓝色氧化钨和超细黄色氧化钨为原料,在带式无舟皿连续还原炉中用氢气还原制备钨粉.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带式无舟皿连续还原炉,以蓝色氧化钨为原料制备的细颗粒钨粉粒度均匀性明显优于四管炉生产的钨粉;以超细黄色氧化钨为原料可制备出粒度均匀、氧含量低、比表面在3.5 m2/g左右、粒度为90 nm左右的纳米钨粉;钨粉性能主要受还原温度、氢气流量、钢带传动速度及料层厚度等工艺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低松装密度雾化铜粉生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者采用水雾化经氧化、还原等后续处理工艺研制生产了低松装密度雾化铜粉。本文主要介绍其生产工艺及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热喷涂用碳化钨粉末通常采用铸造方法生产,粉末呈多角状,流动性差且硬度低,难以满足高性能硬面材料的要求。以钨粉、炭黑、碳化钨粉前躯体或多角状碳化钨为原料,采用自行设计的超高温熔炼及超高温雾化装备制备出球形碳化钨粉末,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分析测试了粉末的相、组织、成分及性能。结果表明:碳化钨粉末外观呈球状、内部为细针状共晶组织、显微硬度3 200 HV、霍尔流速6.5 s/50 g、具有流动性好、耐磨性佳等优良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纳米WC-Co复合粉末喷雾转化制备方法,该方法具有流程短、组元分布均匀、制造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从而衍生出多种纳米WC-Co复合粉末制备法。  相似文献   
8.
以偏钨酸铵(AMT)、醋酸钴Co(CH3COO)2·4H2O、有机碳为原料,通过喷雾干燥得到前驱体粉末,然后在氮气氛下煅烧制备钨钴氧化物复合粉末;并对AMT、醋酸钴及前驱体粉末进行TG-DSC-DTA分析,用XPS对钨钴氧化物粉末进行价态分析,以X射线衍射对钨钴氧化物粉末进行物相分析,用SEM对粉末进行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煅烧温度550℃、氮气流量6.5 m3/h、煅烧时间20 min制备的钨钴氧化物粉末粒度为10~125μm,平均粒度为50μm,产物为裂解碳、WO3、Co3O4。此温度可避免AMT分解生成的WO3在水蒸气作用下生成钨水化物WO2(OH)2;避免WO2(OH)2在H2作用下还原成W粉;及避免W粉沉积在早先被还原的W核上使W粉颗粒长大。  相似文献   
9.
10.
工业炉管温度的红外成像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工业炉内特殊的燃烧环境,从消除烟气影响切入,建立了红外计算模型,并利用红外热像仪获得运行状况中炉管表面二维温度场及其变化特征,为优化工艺操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