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矿业工程   7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我国钒产量居世界第一,由于近年来钒价出现上涨,市场前景较为乐观,预计这将极大地促进石煤提钒产业的发展。石煤作为我国优势的钒矿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开采利用,需要先进工艺的研发为行业提供支撑。针对传统提钒工艺的不足,从流程上对石煤提钒的工艺进展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钙化焙烧能实现绿色生产,但缺点是选择性较差;空白焙烧污染和生产成本最低,但酸耗高、浸出时间长、酸浸液杂质含量较多;直接酸浸工艺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浸出指标高的优点,但硫酸消耗大、浸出时间长、对设备耐腐蚀性要求高;低温硫酸化焙烧工艺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率高等优点,但技术尚不成熟;其他类型的先进工艺(如超声波和微波技术、循环流化床设备、微生物处理技术等)受技术和设备发展水平的限制,距离工业化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  相似文献   
3.
4.
我国金矿资源储量丰富,但难处理金矿比重较大,含金黄铁矿作为最主要的载金矿物,其中的金赋存状态复杂、伴生矿物种类繁多,导致开采和选冶困难。金在黄铁矿中的赋存状态可分为裂隙金、间隙金、表面吸附金、包裹金和晶格金,本文以此为基础,分别介绍了重选、浮选、化学浸出、生物处理的选别工艺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含钒钢渣产生于钒钛磁铁矿的炼钢过程,可作为提取V_2O_5的重要原料。但由于其CaO和铁的含量高,钒含量低,目前回收利用难度很大。针对现有提钒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含钒钢渣的特点,自主开发出一种"选矿预处理、选择性分段浸出、萃取—洗涤—反萃"的选冶湿法提钒新工艺,并重点研究了选矿预处理、选择性分段浸出、净化与富集等工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新工艺钒总回收率达80%,与传统工艺从含钒固废中提钒时总回收率不足70%相比,指标大幅提升。新工艺取消了焙烧工序,突破了传统火法冶炼的局限,既消除焙烧污染、降低成本和投资,又提高浸出指标。新工艺使用的原料是废弃的含钒钢渣,属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充分利用钒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铁尾矿资源丰富,潜在价值巨大,进行铁尾矿再选具有重要的意义。铁尾矿具有品位低、粒度细、含铁矿物嵌布关系复杂、易泥化的特点。本文综述了常用的铁尾矿再选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尾矿再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谢禹  叶国华  胡艺博  左琪  童雄 《矿冶》2020,29(2):91-97
针对我国锡尾矿的资源现状,归纳分析了锡矿山尾矿的特点、难以再选的原因:锡尾矿粒度细微细粒多、质脆易泥化。并对锡尾矿再选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了当前锡尾矿再选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再选的主要方法有重选、浮选、联合工艺,重选流程成本较低但品位、回收率不高;浮选流程可获得较好指标但药剂成本高又污染环境;联合流程指标较好、工艺复杂。在此基础上,以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为支撑思考当下再选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今后锡尾矿再选回收与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云南上厂铁尾矿粒度细,含铁低,仅16.56%,且铁主要以弱磁性的赤铁矿形式存在,属微细粒低品位难选铁尾矿。针对现有再选工艺的不足,依据尾矿的性质特点,提出了选择性分散絮凝—磁选的再选新工艺,并研究了关键因素对铁回收的影响,分析了相关原因。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磨矿细度-0.045 mm含量占95%、药剂YL-1用量800 g/t、冲次320次/min,在此条件下获得了较好指标,精矿铁品位、回收率分别达59.63%、50.41%;在新工艺中,细磨可以提高铁矿物的单体解离度,添加药剂YL-1能分散矿泥并选择性絮凝微细粒铁矿物颗粒,高冲次能减少非磁性矿粒的机械夹杂和因表面力作用而黏附在磁性矿物表面的概率,最终使铁回收指标提高。  相似文献   
9.
玻利维亚劳拉力矿区某铜矿含Cu 3.98%,铜矿物主要为孔雀石,Cu氧化率达98.49%、结合率达20.10%,为高品位难选氧化铜矿。针对矿石的性质特点,提出了"硫化钠与硫酸铵协同活化、水玻璃与硫酸铵联合分散、异戊基黄药与羟肟酸强化捕收"的活化浮选方案,并考察了主要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浮选的最佳条件为水玻璃用量300 g/t、硫化钠用量800 g/t、硫酸铵用量800 g/t、异戊基黄药用量120 g/t、羟肟酸用量60 g/t;在最佳条件下,经过"一粗—一精—两扫"的活化浮选工艺,获得了良好的技术指标,精矿Cu品位达27.07%、回收率达86.38%。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