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我国土壤中关于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6种母体多环芳烃(16PAHs)的分析方法已较成熟且得到广泛应用,而针对烷基多环芳烃(a-PAHs)的测试和定量方法研究则较少。本研究建立了二氯甲烷超声萃取、净化,气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全扫描模式同时测定土壤中51种a-PAHs及16PAHs的方法。通过分析质量色谱图和质谱图,并结合NIST谱库对未知化合物进行定性,采用相对响应因子法实现目标化合物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7种多环芳烃混合标准液在0.05~0.8 mg/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优于0.99,基质加标回收率在73.11%~119.8%之间,精密度(RSD)为1.07%~14.3%。对来源于4个煤矿区的地表土样进行测试,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Cs)的平均浓度为24 543 μg/kg(10 606~36 414 μg/kg)。其中,a-PAHs总量均值为18 815 μg/kg(7 059~26 810 μg/kg),是16PAHs均值(5 728 μg/kg)的3.3倍,表明煤矿区中的a-PAHs污染值得关注。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成本较低,适合土壤中a-PAHs及16PAHs的检测,并可为今后研究和评价煤矿区多环芳烃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是煤炭地质、地球化学、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我国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研究的相关成果。与世界煤相比,我国煤中Co、Mo、Pb、Sn、Th、U、V、Zn的平均含量较高,而As、B、Ba、Cr、Ni和Tl的平均含量相对较低。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且各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有所差异。我国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呈现出由北到南逐渐递增的分布特征,同时全国范围内存在局部异常富集的情况。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物源区母岩的性质、生物沉积作用、热液作用、地下水作用等。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赋存机制十分复杂,是影响有害物质脱除和元素迁移转化的根本原因。大数据方法是新时代下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补充,煤炭大数据对于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潜在价值。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具体化学形态、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环境效应、煤中有害微量元素数据管理等内容仍是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污染区域地表汞交换通量对大气汞的贡献已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采用动力学通量箱与RA-915+测汞仪联用,对内蒙古乌达工业园4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背景区的地表汞交换通量进行了测量,并测试了各采样点落尘、地表土汞含量以及可能对地表汞交换通量有影响作用的自然因素数据,如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大气温度等。结果表明:乌达工业园火碱厂、居民区、燃煤电厂和水泥厂地表汞通量均值分别为77,80,74,39 ng/(m2·h),工业园不同用途地表汞交换通量值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且明显高于区域背景值(19 ng/(m2·h))。相比地表土,地表落尘对地表汞通量的贡献更为显著。光照强度和地表温度对地表汞释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煤矸石作为煤的副产品是目前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矿业固体废弃物之一。以往针对矿区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壤、水和气溶胶,且对煤矸石污染的研究多集中在重金属,缺乏对煤矸石中烷基多环芳烃(aPAHs)的研究。以童亭矿区14个煤矸石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GC-MS)测定了样品中aPAHs和被美国环保署(EPA)确定为优先控制的16PAHs的浓度。研究表明,煤矸石样品中aPAHs含量为910~39 335μg/kg,平均13 529μg/kg,是16PAHs的5.45倍;2环和3环aPAHs占比最多,分别为45%和44%,其中烷基萘和烷基菲含量最高,二者总量占aPAHs总量的87%;同时,C0-C4 PAHs、C0-C4 NAP与C0-C4 PHE均呈“钟型”分布,属于典型的成岩源特征。风化煤矸石中aPAHs含量均值(17 058μg/kg)高于新鲜煤矸石(9 999μg/kg),这可能是由于风化煤矸石自解聚作用及其破碎化,提高了PAHs的萃取效果。在中国东部类似研究区生产中的煤田众多,是否普遍存在煤矸石衍生的多环芳烃污染问题,值得今后关注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水-煤相互作用是影响煤矿矿井水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煤中重金属元素的溶出机制,利用连续化学提取、浸溶实验等方法分析了煤中10种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量化了水-煤相互作用过程中重金属元素平均溶出浓度,梳理了影响煤中重金属元素溶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结果表明:①煤中的Hg和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 Mo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存在; Ni、Cu、Co、Zn和Cd主要以残渣态、可氧化态和弱酸提取态存在; As和Pb主要以残渣态、可氧化态和可还原态存在。②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溶出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Ni、Cr、Co、Mo、As、Cd、Pb、Hg,对应浓度分别为25.73、25.21、18.12、13.22、8.10、4.31、0.77、0.60、0.50、<0.10 μg·L-1。③影响煤中重金属元素溶出的内在因素包括元素赋存含量、元素赋存状态和存在形式、煤炭产酸性能、水体Eh值等; 外在因素包括氧暴露条件、水-煤相互作用时间等。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了不同地区煤中重金属元素溶出特征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