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3.
以贫菱锰矿为原料合成碱锰电池用化学二氧化锰(CMD),系统研究了合成过程中各工艺因素对二氧化锰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MD的视密度受中间产品MnCO3视密度影响较大,控制碳化结晶条件可以获得视密度达2.10 g/cm3的重质MnCO3;CMD的电活性主要与晶型有关,在350~400 ℃下热分解重质MnCO3所得γ型MnO2电活性最佳;通过热解产品精制可以提高CMD的MnO2含量,同时改善CMD颗粒形貌,获得了MnO2含量达91%,视密度为1.90 g/cm3,电容量为249.43 mAh的CMD最终产品. 相似文献
4.
5.
以硝酸铁、磷酸二氢铵、氢氧化锂为原料,以聚乙二醇PEG-4000为螯合剂和碳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iFePO4/C。利用XRD、SEM、电化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LiFePO4/C的物相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EG-4000作为螯合剂和碳源,使得样品的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650℃烧结18h所合成的样品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0.1C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152.7、150.6 mAh/g;循环30次后容量为146 mAh/g,容量衰减率为3.05%。 相似文献
6.
7.
对弱磁性矿物,由于其嵌布粒度的不同,单一种类的磁选机分选粒度范围比较窄,因此很难实现高效分选。研发了新型自助式干法永磁强磁选机、自助式湿法永磁强磁选机以及宽梯度立环强磁选机,通过强磁选组合设备对不同粒级的矿物进行分级磁选。国内某原矿品位为22.44%的碳酸锰矿石采用自助式干法永磁强磁选机、自助式湿法永磁强磁选机和宽梯度立环强磁选机进行分选,获得总精矿产率为67.98%,精矿品位为31.65%,精矿回收率为95.87%,总尾矿品位为2.90%的分选指标。对非洲某原矿铁品位为42.36%的铁矿石进行了选矿研究,分别釆用自助式干法永磁强磁选机、自助式湿法永磁强磁选机和宽梯度立环强磁选机进行分选,获得总精矿产率为53.41%,总精矿品位为64.09%,总精矿回收率为80.83%,总尾矿品位为17.44%的指标。工业试验结果证明该强磁选组合设备对扩大弱磁性矿物的分选粒级范围,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矿石运搬工艺系统的连续性、经济性是矿山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大新锰矿西北采场重叠矿体开采现状,分析了现有矿石运搬工艺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在初选方案的基础上确定了4种运搬工艺优化方案。通过对优化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系统性比较分析,综合确定出下盘脉外运输巷道b方案(Ⅰ矿与Ⅱ、Ⅲ矿采用瀑布式共用溜井)为最优的运搬工艺系统方案。最优方案具备的优点:减少了Ⅰ矿的电耙级数,提高了出矿效率;整合了Ⅰ矿和Ⅱ、Ⅲ矿溜井结构,体现了出矿结构布置的系统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大了矿石回采率,经济上实现了最优。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多层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矿石运搬工艺系统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复杂难采矿体开采是采矿业亟待解决的一个科技难题。针对产状复杂矿体采用现有技术开采常导致生产效率低、安全性差、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回收率低等突出问题,通过引入工程地质分区思想和“协同 开采”理念,提出了产状复杂矿体分区协同开采技术思路。针对大新锰矿西北地采矿区“U”形产状复杂多层薄矿体尚无成熟的采矿工艺保证安全高效开采的问题,根据产状复杂矿体分区协同开采技术思路,综合分析 了矿体地质赋存条件,并结合矿体三维模型选取了影响矿体开采的走向和倾角作为矿体分区依据,将矿体分为一区、二区和三区,提出了一种工程地质条件引导的矿体分区技术。针对不同分区的开采技术条件,在各 分区进行了采矿方法优选或设计,推荐一区、二区和三区分别采用浅孔留矿法、电耙出矿房柱法和电耙—爆力协同搬运伪倾斜房柱采矿法,形成了一种产状复杂矿体采矿方法优选与设计技术。研究表明:所提方法有 效解决了大新锰矿西北地采产状复杂矿体的开采技术难题,为产状复杂矿体高效协同开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锰渣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环境安全问题、建设用地与周边农民争地矛盾突出问题如何在项目建设阶段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发生几率是锰行业企业的追求,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通过历史回顾的办法对我国电解锰渣库建设历史状况的回顾、分析,剖析电解锰渣库建设、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所在;通过对几起典型锰渣库造成的环境安全事故案例的分析,剖析了锰渣库建设可能出现的关键所在。而后根据电解锰渣的特性分析传统堆存方式面临的困难,本文提出采用废弃露天采坑解决传统电解锰渣堆存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并以中信大锰公司下属的天等新材料有限公司电解金属锰厂锰渣库(以下简称“天等锰渣库”)的建设实践,探索了使用矿山废弃露天采坑作为尾矿库建设用地、露天采坑改建为尾矿库的步骤和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