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深入认识中国的石油生产形势,需要对其储量—产量系统的各构成单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其着重点应是有效经济可采储量及其剩余储量、产量,特别是要关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盆地大油田的状况。研究认为,中国已基本完成了第二轮油气勘探区域展开的目标,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和产量开始出现走低。因此不仅需要在老油区挖潜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开展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接替,以确保其生产的持续发展。战略接替的现实指向为:各大盆地的深层、海上的前新生界海相地层、西藏高原、中国北部"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目前除面临油气工作本身的难度外,投资不足和体制改革进展迟滞也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鄂纵错地区羌资6井上三叠统储集层样品进行包裹体镜下显微观察、荧光分析和均一温度、盐度测量,结合埋藏史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生过4期油气充注,第1期成藏时间为中侏罗世中期(168.1~162.5 Ma);第2期成藏时间为中侏罗世中期到晚侏罗世晚期(162.5~145.3 Ma);第3期成藏时间为晚侏罗世晚期到早白垩世早期(145.3~139.6 Ma);第4期成藏时间为中新世中期(16.3~9.6 Ma)。第1期为少量低成熟度油充注,第2和第3期为较高成熟度油气充注,第4期为凝析油和天然气充注,其中,第2和第3期是该区上三叠统地层最主要的成藏期。 相似文献
3.
4.
南阳凹陷为南断北弯折、南深北浅的箕状凹陷,古近系沉积可容空间变化和层序发育主要受控于凹陷南侧盆缘的铲型生长断裂活动,凹陷北部在铲型生长断裂控制下发育形成了伸展型褶皱弯折带。弯折带北侧大面积的缓坡带使得湖水沉积有加速的过程,同时斜坡暴露又提供了沉积物再搬运再沉积的条件,因而弯折带控制了凹陷北部古近系各层序的低位域,是低位域砂体发育的重要部位,故研究北部弯折带发育特征是南阳凹陷隐蔽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东部盆地群下白垩统发育常规储层和非常规致密储层两种类型的储层,为了研究这两种储层的分布特征、指导勘探部署,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些新的测试,研究了下白垩统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部盆地群只有汤原断陷、方正断陷、宁安盆地、延吉盆地、珲春盆地、蛟河盆地和松江盆地的下白垩统储层属于常规储层,其余盆地的下白垩统为超—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抬升剥蚀的影响。从原型盆地的边缘到沉积中心,水动力减弱,粒度变细,储层厚度减小,物性变差。随储层成岩作用的增强,储层物性变差。研究区南部浅层的致密储层是由于3 250 m左右的抬升剥蚀和火山喷发过程中的高温烘烤作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的石油年新增探明储量明显下降,以致出现新增可采储量小于当年产量的情况,年产量也连续5年降至2×108t以下。2015—2019年的平均勘探开发投资处于低谷是近年来石油储量、产量处于降势的原因之一。中国天然气快速发展期的出现比石油晚一个"相位",目前仍处在快速发展的平台上。中国页岩气近10年来已获得良好的起步,但应看到已获得的探明储量仅限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7油层组已获得页岩油探明储量并开始建设开发实验区,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也获得重大突破并有望在储量、产量上取得大的进展,但应注意到中国页岩油的开发难度大、经济开发门槛高。致密(砂岩)油气是近期中国非常规油气中可望获得较快进展的领域,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是其增储上产的主力地区。煤层气的进展与最初的期望差距较大,需要对其赋存条件和开发技术作认真研究。建议尽快实施油气生产的新一轮战略接替评价,并提出了5个优选区和领域;倡议设立勘探基金以支持开拓性的勘查项目,提出应以服务市场经济为导向对储量审定的相关规范进行补充修改。 相似文献
7.
业内将美国、中国、俄罗斯、沙特4个影响最大的国家称为油气G4。美国页岩油气的快速发展,使其油气生产、消费再度居全球首位,并成为出口大国。但随着能源转型,特别是在页岩油气产区、产层上若不能实现战略性的接替,这一情况可能会有重大变化。中国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大国,近年石油产量降至2×108t以下,但天然气产量却有较快增长。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亦得益于页岩气的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必须在产区、产层上要有重大突破的门槛。中国油气进口依存度持续增长,成为我国能源安全中的短板。俄罗斯是世界首要的油气生产大国,以油气当量值合计为世界第一出口国。但油气生产上的战略性开拓无大的进展,经济发展较慢,致使油气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无重大发展。沙特是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以及日趋重要的油气消费国,拥有以其产量主动升降而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能力,加上有中东产区作后盾,地缘油气博弈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得不重视沙特和中东的作用。世界油气市场供应大于需求的出现,使需求(进口)方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南亚成为油气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由OPEC发展形成的OPEC+集团也为世界石油格局注入了新的... 相似文献
8.
激光拉曼光谱在显微组分分析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不同成熟度(Ro为0.49%~1.88%)煤样中的不同显微组分(镜质体、半丝质体、粗粒体)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后发现,不同显微组分的拉曼光谱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这在煤显微组分分析中有以下应用:(1)利用拉曼光谱参数组合可区分煤样中的显微组分,该研究中可区分的参数组合达21种,它们均可作为区分此类显微组分的参考标准;(2)可区分煤样中显微组分的参数组合中最关键的参数是峰位移WD1,使用时需考虑热演化程度影响,这可能对下古生界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且光学性质逐渐趋同的显微组分差异研究提供帮助。因此拉曼光谱参数可作为显微组分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贵州正安地区页岩气储层具有常压、优质页岩储层较薄、水平主应力差异大等特点,导致压裂形成复杂缝网的难度较高,进而制约了正安地区页岩气产量的提高。针对这一难点,通过对正安地区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技术实践和分析,结合该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地质特征,借鉴我国南方页岩气先进的压裂技术,形成了以水平井段内多簇密切割压裂、水平井精细化压裂设计、减阻可变粘度压裂液体系、投球暂堵转向、返排液重复利用等技术为主的压裂技术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改造和生产效果,为正安地区页岩气的有效开发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长江下游地区页岩油气等清洁能源调查工作,2015-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安徽地区部署了25口页岩气井。针对勘探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软硬互层、断层裂隙发育以及地层破碎等地质条件引起的恶性漏失、难钻进、难取心、井壁失稳等钻井复杂情况,通过制定针对性堵漏方案,优选多种类钻头,优化钻具组合、钻井液配置和钻井工艺,初步形成了长江下游(安徽)地区页岩气钻井技术体系,包括:破碎带高效高质取心工艺、软硬互层纠斜控斜钻具组合研究、强研磨性硬地层钻头优选、恶性漏失卡钻处理方法、水平井段钻井液堵漏技术以及水敏地层井壁稳定处理等。为该区后续钻井工程设计和施工作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