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8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160篇
电工技术   6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19篇
化学工业   704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199篇
建筑科学   125篇
矿业工程   93篇
能源动力   17篇
轻工业   567篇
水利工程   31篇
石油天然气   1143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9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9篇
冶金工业   31篇
原子能技术   75篇
自动化技术   18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含水饱和度普遍较高。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和核磁共振高压充注模拟实验,研究了天然气运聚特征及气藏高含水机制。结果表明:①须家河组烃源岩—储层大面积交替叠置发育奠定了油气近距离聚集的基础,随烃源岩成熟度增高,天然气湿度系数变小、δ13C1值增高,为近源成藏;②须家河组气藏含气饱和度主体分布在50%~65%之间,储集空间的主要孔隙半径为0.1~10 μm,相对大孔径占比越大,含气饱和度越高;③随充注压力增大,天然气在致密砂岩中由大孔径向小孔径空间“渐进式”聚集,并呈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和基本稳定的“三段式”充注特点,小压力驱动与相对大孔隙储集的耦合是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可以形成大中型气藏但含水饱和度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将为致密砂岩领域的拓展勘探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孔隙润湿是影响多孔矿物(焦渣、褐煤、冶金渣等)可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准确、定量表征孔隙润湿的方法鲜有研究,润湿液体性质与孔隙润湿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未被充分地揭示。采用原样和疏水活性炭开展基于液体物理性质的孔隙润湿规律研究,建立低场核磁共振(1H LF-NMR)测得1H LF-NMR孔隙率与称重法计算得到的称重孔隙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1H LF-NMR检测样品在4种液体中润湿不同时间后的孔隙润湿率的可行性;研究4种液体对样品中不同尺寸孔隙的润湿规律;通过计算收缩数,揭示液体物理性质在样品孔隙润湿过程中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原样和疏水样品在4种液体中润湿后,1H LF-NMR孔隙率与称重孔隙率具有一次函数关系,故该设备可定量表征出4种液体对原样和疏水样品中孔隙的润湿率。4种液体润湿原样和疏水性样品时不同尺寸孔隙均符合“快增—稳定”的规律,润湿速率由快到慢的转折点在5 min处,总孔的润湿率与润湿时间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纯水对原样具有最大的总孔润湿速率但对疏水样品的总孔润湿速率却最小。对于原样,纯水具有最大微孔和过渡孔润湿率,正丙醇和正十六烷具有最大中孔润湿率且对疏水样品中孔润湿率相似,而硅油对所有孔隙润湿率都最小;60 min孔隙润湿率(除中孔)随收缩数增加而线性降低,表明液体黏度主导孔隙润湿过程。按照疏水样品微孔和过渡孔润湿率递减排序依次为正丙醇、正十六烷、纯水、硅油;60 min孔隙润湿率随收缩数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反映出表面张力和黏度对孔隙润湿过程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T2谱曲线分析,研究了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4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成岩缝和孔隙缩小型喉道,孔隙结构以Ⅰ类大孔中喉型和Ⅱ类中孔细喉型为主,中—大孔比例较高,孔隙连通性较好;2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和弯片状、管束状喉道,孔隙结构以Ⅲ类细孔微喉型为主,小型孔隙占据主体,孔隙连通性较差.指出沉积环境是储集岩孔隙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封堵、缩小孔喉,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连通、扩大孔喉,导致4砂组与2砂组储层孔隙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研究成果为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物料干燥动力学,动态在线跟踪和测试干燥过程水分状态、比例变化和水分运动轨迹等,设计并制造了“物料水分含量和状态在线测定技术平台”。利用该平台可实现物料水分含量、状态、分布的实时、在线、原位检测,获得高精度物料的水分含量,水分结合状态,质子密度分布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特征等信息。通过对物料干燥中具有代表性的挂面在线干燥过程的检测表明,测定平台干燥介质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较高的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良好。该平台可作为食品、药材、木材、挥发性物质等物料干燥动力学研究以及新型干燥设备或工艺设计与制造的有效平台或工具。  相似文献   
5.
基于孔隙周围矿物分布和不同大小孔隙内流体分布特征研究致密油储层岩石整体及不同大小孔隙的润湿性。首先基于扫描电镜实验研究了致密油储层中不同尺寸孔喉周围的矿物分布特征,其次借助自发渗吸和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不同流体进入致密油储层孔隙后的分布状态,最后基于孔隙周围的矿物分布特征,通过岩石分别在水相和油相中自吸后的自吸曲线和核磁T2谱分布判断岩石整体及孔喉润湿性。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岩心大孔隙周围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小孔隙周围以黏土矿物和硅酸盐矿物为主;自发渗吸和核磁实验相互验证显示岩石整体偏水湿,具体为大孔隙偏油湿,小孔隙偏水湿。该研究为评价致密油岩石整体及不同大小孔隙的润湿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莉  夏阿林  张榆 《食品与机械》2021,37(8):105-109
目的: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6个不同品牌的270个奶粉样品进行检测判别。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误差反传人工神经网络(BP-ANN)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样品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采用PCA方法的主成分三维投影图无法达到对奶粉品牌快速判别的目的;PLS-DA方法的训练集和预测集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66.1%,52.2%,可信度较低,也难以实现奶粉品牌的快速判别;BP-ANN方法的训练集和预测集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9.4%, 100.0%。结论:低场核磁共振与BP-ANN结合可以很好地识别奶粉品牌。  相似文献   
7.
自新疆玛湖发现特大型砾岩油藏以来,砾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砾岩油气藏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储层识别和评价都非常困难。本次研究以HM工区上乌尔禾组为例,将砾岩储层分为五类,用球管模型对核磁回波进行优化反演,得到优化T2谱,并采用12个谱形态参数刻画优化T2谱。12个谱形态参数和谱特征值分别构成谱形态预测向量和联合预测向量,并用支持向量机(SVM)分别对该两个向量进行训练,建立储层物性分类参数的预测模型。将预测模型处理的结果与储层物性参数、油气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储层物性分类参数与储层物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储层测试产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球管模型优化反演的T2谱形态参数及特征值,可很好地刻画砾岩油气藏的物性特征。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砾岩油气藏的分类评价质量和可靠性,并为高效开采砾岩油气藏提供测井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水泥水化过程决定水泥基材料强度、耐久性等诸多性能,深入理解水泥水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本工作回顾了硅酸盐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评述了GEMS热力学计算、HymoStruc3D和CEMHY3D等水化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局限性,总结了准弹性中子散射和核磁共振等先进测试手段在研究水泥水化过程中水态演变和孔结构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10.
从细观角度深入探讨岩石动态力学特性,是理解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的方式之一。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围压作用下的红砂岩试件进行动态加载,以孔隙率变化表征细观特征,基于能量耗散指标研究了红砂岩动态损伤与破碎的能量耗散。结果表明:冲击次数总体趋势是随着气压的增加逐渐减少,试件破碎前能量耗散增加,并没有明显的回弹;在第3次冲击或第4次冲击时,动态特性存在差异;在初始冲击中,孔隙度由中孔、大孔闭合到微孔,随着冲击载荷的增加,微孔孔隙度差值的峰值向后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