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9篇
  免费   653篇
  国内免费   431篇
电工技术   136篇
综合类   574篇
化学工业   4077篇
金属工艺   1913篇
机械仪表   220篇
建筑科学   576篇
矿业工程   412篇
能源动力   88篇
轻工业   712篇
水利工程   29篇
石油天然气   351篇
武器工业   64篇
无线电   2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16篇
冶金工业   1676篇
原子能技术   100篇
自动化技术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281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599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561篇
  2011年   601篇
  2010年   557篇
  2009年   566篇
  2008年   620篇
  2007年   587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507篇
  2004年   489篇
  2003年   460篇
  2002年   413篇
  2001年   322篇
  2000年   311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242篇
  1997年   279篇
  1996年   313篇
  1995年   259篇
  1994年   249篇
  1993年   225篇
  1992年   208篇
  1991年   198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6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在保证膜层耐蚀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镁锂合金等离子电解氧化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方法 分别使用常规NaOH-Na2SiO3电解体系与自研的NaOH-Na2SiO3-Na2B4O7-Na3C6H5O7·2H2O(柠檬酸钠)低能耗电解体系,对LA91型镁锂合金进行等离子电解氧化,并探究其放电过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掠入射X射线衍射仪(GIXRD),表征等离子电解氧化膜层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物相组成.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盐雾试验,测试膜层的耐蚀性.结果 使用低能耗体系对镁锂合金进行等离子电解氧化处理,可将膜层的单位体积能耗降低至12.87 kJ/(dm2·μm),节约能耗约50.34%.在两个体系中制备的膜层表面均产生等离子电解氧化的特征性孔洞.低能耗体系膜层孔洞数量较少,但孔洞直径差异较大,孔隙率为14.21%;常规体系膜层孔洞大小均匀,但数量较多,孔隙率为13.93%.两个膜层表面的主要元素均为O、Mg、Na和Si.在低能耗体系中制备的膜层,主要物相为方镁石型MgO,而在常规体系中制备的膜层,物相组成较为复杂.盐雾试验和电化学极化曲线结果显示,在两种体系中进行等离子电解氧化,均能提升镁锂合金的耐蚀性.低能耗等离子氧化处理后,镁锂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降低约3个数量级,腐蚀速率降低约2个数量级,自腐蚀电位正移0.261 V,有效地提升了镁锂合金的耐蚀性,并且耐蚀性的提升程度要优于常规体系.结论 使用低能耗体系电解液进行等离子电解氧化,能够形成孔洞特征不同于常规体系的等离子电解氧化膜层.与常规体系下制备的膜层相比,其厚度、孔隙率并无较大差异,但能够在节约较多能耗的情况下制备出耐蚀性能更好的等离子电解氧化膜层.  相似文献   
2.
对取向硅钢高温退火工艺进行实验室模拟,采用聚焦离子束显微镜(FIB)观察了氧化层中二氧化硅和氧化镁反应的微观形貌演变过程,采用能谱仪(EDS)分析了试样截面近表层Mg、Al、Si等元素的分布规律,最后采用透射电镜(TEM)分析了对成品试样硅酸镁底层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Mg离子的扩散速度是影响硅酸镁底层反应的主要因素;(2)Mg离子最初沿着二氧化硅颗粒与铁基体之间的界面扩散,逐渐将二氧化硅颗粒包覆;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Mg离子开始向二氧化硅颗粒内部扩散,并与之反应;(3)随着温度的升高,特别是在AlN分解后,钢基中的Al会逐渐将钉扎部位的硅酸镁(Mg2SiO4)完全转化成为镁铝尖晶石(MgO·Al2O3)。  相似文献   
3.
通过辉钼矿单矿物浮选试验,Ca2+, Mg2+的溶液化学计算及辉钼矿表面Zeta电位和XPS检测,对比研究了Ca2+, Mg2+对辉钼矿可浮性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Ca2+, Mg2+均会吸附于辉钼矿表面,改变辉钼矿表面Zeta电位并对辉钼矿的可浮性产生抑制作用,且随pH值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碱性条件下Mg2+对辉钼矿可浮性的抑制强于Ca2+,且pH>9.0时,两种离子抑制作用的差异性更明显;pH=11.0时,Mg2+为800 mg/L的矿浆中辉钼矿的回收率较Ca2+为800 mg/L的矿浆中辉钼矿的回收率下降约34个百分点;Ca2+, Mg2+均能与辉钼矿“棱”上的MoO42–结合形成钼酸盐沉淀,通过化学吸附的形式存在于辉钼矿表面;当pH>9.15时,钙仍以Ca2+, Ca(OH)+的形态存在并吸附于辉钼矿表面,且Ca2+矿浆Zeta电位随pH增大呈上升趋势,但镁则以Mg(OH)2形态沉积于辉钼矿表面,且Mg2+矿浆Zeta电位随pH增大迅速降低,这是两种离子对辉钼矿可浮性抑制作用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的Ziegler-Natta聚乙烯催化剂具有活性高、氢调性能好等优点,是目前聚烯烃工业中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烷氧基镁载体的发展进程,综述了烷氧基镁载体的制备及改进方法,分析了烷氧基镁载体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开发适用于乙烯聚合的烷氧基镁载体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定水胶比和固定流动度两种方案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玄武岩纤维对复合磷酸镁水泥(MPC)砂浆流动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在固定水胶比的情况下,随着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增加,MPC砂浆的流动度降低,但力学性能有所提高,且掺量为3.5 kg/m3时,力学性能最优,超过此掺量则增幅下降;在固定流动度而水胶比随纤维掺量增加而增大的情况下,MPC砂浆的力学性能整体呈下降趋势;SEM结果表明,在一定掺量范围内,玄武岩纤维在MPC砂浆中分散均匀,掺量过多则会产生纤维团聚现象;MPC砂浆与玄武岩纤维之间有一定的黏接力和摩擦力,但二者的黏结性或相容性不足;MPC砂浆的水化过程不会对玄武岩纤维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6.
磷酸镁水泥(MPC),具有快硬、早强等优点,应用于道路抢修、重金属固化等领域,但其存在凝结时间过快、耐久性差等缺陷。通过矿物掺合料对MPC进行改性,延缓其凝结时间、改善其耐久性的同时,实现了工业废渣的循环再利用。本工作综述了粉煤灰、矿渣、偏高岭土、硅灰等矿物掺合料对MPC流动度、凝结时间、力学性能、耐久性的影响,并对矿物掺合料改性磷酸镁水泥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鉴于目前矿物掺合料改性磷酸镁水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对MPC改性研究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矿物掺合料改性MPC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刚果(金)某铜钴氧化矿产出的粗制氢氧化钴, 采用生产新水为洗涤剂、板框压滤机为液固分离设备, 分别对浆化洗涤工艺条件进行了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考察。结果表明, 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优工艺条件为: 液固比7∶1、浆化时间50 min、搅拌强度80 r/min; 液固比对浆化洗涤效果影响显著性优先于浆化时间及搅拌强度; 优化工艺条件下获得的产品钴品位为42.46%, 比洗涤前提高了3.21个百分点, 镁含量4.72%, 比洗涤前下降了2.17个百分点, 表明该工艺条件下浆化洗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9.
利用一株除磷酵母菌在除磷过程中表面形成局部富磷区域的现象,将其引入到结晶除磷中,开发了酵母菌诱导强化磷酸铵镁(MAP)结晶协同除磷新体系。以A2/O污泥浓缩池富磷上清液为处理对象,探究了pH、Mg/P、N/P、反应时间和搅拌强度对该体系除磷效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结晶产物的形貌及晶型。结果表明,酵母菌诱导强化MAP结晶体系处理A2/O污泥浓缩池富磷上清液的最优参数如下:pH=10.0、Mg/P=2.0、N/P=2.0、反应时间=30 min、搅拌强度=300 r/min,出水磷浓度可低至1.71 mg/L,除磷率为97.14%。结晶产物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分泌的大量胞外聚合物(EPS)可以吸附废水中的PO43--P和Mg2+,在菌体周围形成富磷区域,进而以酵母菌为晶核形成MAP结晶产物,实现磷的去除与回收。  相似文献   
10.
温佳明  常云飞  廖明义 《橡胶工业》2022,69(12):0891-0898
采用两种还原体系二异丁基氢化铝(DIBAl-H)/氢化铝锂(LiAlH4)和三异丁基铝[Al(i-Bu)3]/LiAlH4,将液体端羧基氟橡胶(LTCFs)还原得到液体端羟基氟橡胶(LTHFs)。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氟谱分析均表明,两种还原体系均能将LTCFs中的碳-碳双键和羧基分别还原成碳-碳单键和和羟基。进一步对比两种还原体系的还原能力发现,DIBAl-H/LiAlH4更适合还原LTCFs,且在反应温度为60 ℃、反应时间为8 h、羰基/LiAlH4/DIBAl-H物质的量比为1/1/2的最优条件下LTCFs的还原率可达到88%。与传统强还原剂LiAlH4相比,DIBAl-H/LiAlH4可降低反应温度,且减小还原剂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