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0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59篇
电工技术   24篇
综合类   262篇
化学工业   242篇
金属工艺   135篇
机械仪表   17篇
建筑科学   359篇
矿业工程   4404篇
能源动力   112篇
轻工业   63篇
水利工程   88篇
石油天然气   163篇
无线电   4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7篇
冶金工业   576篇
原子能技术   16篇
自动化技术   6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450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408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469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7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重构土壤材料配比的土壤改良和苜蓿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部露天矿区土地生态修复中表土稀缺和土壤贫瘠难题,从充分利用矿区当地常见的原材料出 发,利用风沙土、红黏土、煤矸石、玉米秸秆及腐植酸为原料,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后进行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配比下 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优选适宜于该地区的重构土壤配比。 结果表明:利用风沙土、 红黏土、煤矸石、玉米秸秆及腐植酸重构土壤具有可行性;不同重构土壤配比均可显著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 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促进紫花苜蓿生长,但不同配比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与纯风沙土(CK)相比,不同 重构土壤配比下紫花苜蓿生物量、根长、根直径和根表面积分别提高了 19. 05% ~ 624. 76%、17. 99% ~ 131. 80%、 17. 72% ~ 239. 20%和 33. 01% ~ 650. 45%。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物量与基质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存在协 同效应。 综合来看,风沙土与红黏土按 1 ∶2 复配,同时添加 15%煤矸石、5%玉米秸秆及 0. 05%腐植酸,土壤重构效果 最佳。 该研究为矿区土壤重构及降低土地生态修复成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且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大量煤矿因资源消耗殆尽、产能过剩进入关闭行列,为有效应对矿山闭坑后因矿井水大量排出和废弃产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系统分析了我国关闭矿井时空发展性质和特征。阐述了我国矿井水污染特征、污染模式及晋陕蒙宁甘区、华东区、东北区、华南区、新青区“五大区”矿井水分布性质,针对废弃矿井水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积聚和影响植被生长等负面效应,在矿井闭坑前、废弃采空区和串层污染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预控治理措施。结合我国废弃矿井水的实际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一套关于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含毒害物矿井水的处理方法及工艺体系。根据煤矿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现状,提出了建立地下污水处理中心和抽水蓄能发电站因地制宜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制定了处理后废弃矿井水供井下生产和井上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等方面资源化综合利用体系。最后,展望了废弃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开发战略和未来发展方向,将积极推动废弃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3.
4.
为查明万利矿区某新建矿井地质构造发育情况,同时开展采区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和井下槽波地震勘探的综合地震勘探。本文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及处理解释方法,针对三维地震解释的对安全生产有较大影响的断层再进行井下透射和反射两种槽波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深入勘探,经过钻孔揭露验证,两种地震勘探方法均成功解释了F8断层,槽波地震勘探成果精度更高。结果表明,综合地震勘探方法对新建矿井地质构造发育的探测是有效的,大范围三维地震勘探结合槽波地震的精细勘探,可为矿井巷道开拓及工作面的布置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矿区生态环境的科学有效监测是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前提,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矿区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遥感技术在数据、算法、算力方面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矿区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监测研究的进步,涌现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从矿区地表要素类型识别以及矿区植被、土壤、水体、大气、生态系统的参数反演与监测方面归纳和剖析了矿区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新兴遥感数据的应用提升了监测的时空分辨率,矿区地表要素识别以及参数反演方法得到了优化改进,提升了识别和反演的精度;深度学习和遥感云计算平台在矿区应用中崭露头角。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①深度学习在矿区地表要素识别的应用尚未完全展开,缺乏矿区遥感地表分类体系标准与大规模高分样本库,矿区地表要素识别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②矿区定量遥感参数反演的广度有待拓展,反演与监测方法研究有待深入;③矿区多要素参数的中高分辨率、长时序、高频次同步观测与协同分析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①构建矿区遥感地表分类体系与大规模高分样本库,跟踪最前沿的深度学习算法,实现矿区地表典型要素的高精度识别;②研究矿区场景下的定量遥感物理机理建模方法,拓展遥感反演的矿区要素参数,提升反演方法的精度和稳定性;③融合矿区多源大数据,实现参数的中高分辨率、长时序、高频次的体系化同步定量遥感反演与监测。  相似文献   
6.
塔源金银铜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矿区发育双峰式侵入岩(角闪辉长岩、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成岩年龄为325 Ma±2 Ma、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324 Ma±3 Ma。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角闪辉长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二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过铝质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无明显Eu异常,以明显亏损P、Ti、Nb,富集K和Rb为特征。角闪辉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在不同源区熔融形成,基性岩源于部分受到陆壳混染的原始地幔,而花岗岩可能来自底侵作用,基性岩浆使其上部地壳发生大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塔源金银铜矿区双峰式侵入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下,且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最晚于早石炭世末完成碰撞拼合。  相似文献   
7.
8.
为研究铀矿区地下水化学性质对铀的存在形式的影响,本文以赣杭构造带某铀矿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对9个典型采样点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 18.0和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及llnl.dat数据库,探究了研究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U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与HCO_(3)-Na·Ca为主,U含量与Ca^(2+)和Mg^(2+)浓度体现出较强正相关性,与SO_(4)^(2-)的相关性次之;地下水中U元素主要以六价为主,几乎占100%,主要存在形式依次为UO_(2)(CO_(3))_(2)^(2-)、UO_(2)(CO_(3))_(3)^(4-)、UO_(2)CO_(3)、UO_(2)(OH)2、UO_(2)(OH)_(3)^(-)、UO_(2)OH^(+)等6种,其中UO_(2)(CO_(3))_(2)^(2-)占绝对优势,整体以碳酸铀酰形式为主,这也与研究区地下水酸碱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查明南泥湖露天矿区采场范围内水力联系及矿坑涌水量,分析了含水层类型及其富水性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等,基于此,采用长期水文监测、示踪试验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矿坑涌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及相互转换关系;并分析了露采矿坑的涌水因素以及预测了露采矿坑涌水量,主要包括矿坑大气降水补给量、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研究为后期水文地质监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井巷工程超出矿区范围问题影响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和安全生产。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表明,该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亟需出台统一的政策整体解决。该问题的形成既有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没有井下监管队伍、矿区总体规划与矿业权设置工作各行其是、将空间利用事项与矿产资源管理事项不合理捆绑管理等体制层面的根源性原因,也有地表条件限制等客观原因、采矿权人依法开矿意识不强工作不严谨等主观原因,矿业权管理主要环节对井巷工程布设空间需求考虑不足等管理原因。解决该问题要实事求是,疏堵结合,宽严相济。要着眼当下,对存量问题,针对基本情形分类处置;要着眼预防,根据成因和难点,建立预防机制;要着眼长远,针对根源性问题,从流程上合理再造,从体制上彻底理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