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5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21篇
矿业工程   14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2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通社铌钽矿床位于阿尔金造山带,是该带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铌钽矿床。论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矿床地质特征调查,利用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碱长花岗岩岩石成因类型及成岩成矿构造背景,探讨矿床成因。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龄结果显示,碱长花岗岩为(453±4) Ma,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演化程度高;碱长花岗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构造环境。微量元素表现为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轻重稀土均相对平坦,具有明显Eu/Eu~*负异常。结合主量元素判别,同位素分析得出成岩、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源。通过对比研究,结合矿床大地构造环境、成矿条件,认为交通社铌钽矿床形成于晚奥陶世,碱长花岗岩的侵入导致矿床的形成。矿床类型初步定为碱性花岗岩型铌钽矿床。  相似文献   
2.
张博  殷聃  成欣怡  张伟  徐浩  肖博之  何成麟 《矿产勘查》2019,(10):2475-2485
羊房沟石英闪长岩出露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东段,该地区岩浆活动较强烈。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石英闪长岩年龄为(205.3±1.3) 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石英闪长岩SiO_2为58.01%~59.34%,Al_2O_3为14.90%~15.77%,K_2O/Na_2O比值为1.69~2.13,显示高钾低钠特点,里特曼指数为1.68~2.12,在K_2O-Na_2O关系图上落入钾玄岩系列,A/CNK为0.76~0.91,属于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REE=183.08×10~(-6)~283.08×10~(-6)),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δEu为0.77~1.00,负铕异常明显。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壳标准化蛛网图上,岩石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REE和不相容元素(如U),相对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指示具有岛弧岩浆特征,Rb/Sr、Nb/Ta比值介于壳幔之间,反应具有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羊房沟石英闪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阶段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芦家坪银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参照相邻的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模式,确认此矿床为中温造山型银多金属矿床.迄今为止,区内已圈出有望的物化探异常多处,有工业价值的银多金矿体3个,局部进行的民采现状良好.众多勘查和研究成果表明,矿区深部及其周边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产于造山带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系列矿床及近年来东昆仑造山带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镍钴矿床,其探明的镍金属总储量超过300×104 t,约占中国镍金属总储量的1/3,也是世界上造山带发现这类矿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在造山带也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与其相关的大规模幔源岩浆作用有什么特点,发生在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哪个阶段?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样剧烈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以大中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最为集中的新疆北天山黄山—镜儿泉成矿带为例,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碰撞过程中伴随区域性右行走滑,加剧了俯冲洋壳断离和软流圈上涌,并为源自软流圈及交代地幔部分熔融的镁铁质岩浆上侵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这些作用的相互叠加为黄山—镜儿泉成矿带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对来自祁连与秦岭造山带交接部位秦安地区葫芦河流域的“葫芦河群”浅变质砂岩中大量碎屑锆石的 LA-ICP-MSU-Pb测年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年龄为2302~2578Ma的锆石颗粒。这些锆石年龄均十分谐和,且 阴极发光图象上显示具有典型岩浆型振荡环带结构和岩浆成因锆石的w(Th)/w(U)为0.11~1.42,表明这些 锆石为新太古代末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些锆石是该区域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锆石,表明祁连与秦岭造山 带交接部位可能存在比陇山岩群和秦岭岩群更古老的陆壳。  相似文献   
6.
对顺北油田顺8B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天然裂缝进行研究,总结了研究区内天然裂缝的分组以及碳酸盐岩地层天然裂缝的分布规律。结合损伤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开发了损伤模拟碳酸盐岩的模型工具,确定了与天然裂缝发育所对应的造山运动的位移方向及应变量。根据研究区地震波得到的地层构造,结合沉积和造山运动史,分析了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中奥陶统一间房组7个层位的天然裂缝/断层,归纳为5组天然裂缝体系;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储集层中的天然裂缝对应着加里东运动中期Ⅰ幕和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的造山运动,主要为贯通的张开裂缝和走滑裂缝/断层;根据地震层位信息,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三维损伤有限元数值分析,正演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在加里东运动中期造山运动作用下研究区内损伤局部化带表示的天然裂缝/断层的三维空间分布,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加里东运动中期应力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挤压的主方向为15°,地层受挤压程度相当于2.4%的应变量。  相似文献   
7.
合肥盆地侏罗纪的沉积格局与盆地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合肥盆地一系列地震剖面对侏罗系残留厚度及沉积相的恢复,盆地内侏罗系呈现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 的格局,在盆地南部和东部同时存在着沉积-沉降中心带,大别造山带和张八岭隆起都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盆 地侏罗纪时总体上为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前陆盆地,同时东部还出现了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挠曲盆地。盆地内 侏罗系的沉积,一方面指示了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世出现了快速隆升;另一方面表明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 南板块的陆-陆碰撞中。  相似文献   
8.
天山造山带南北两侧分布着库车和准噶尔南缘两个中、新生代前陆冲断带。天山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对于其两侧盆地的展布、基底性质、沉积盖层的规模、盆地整体结构特征、后期破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在同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库车前陆冲断带和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条件均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两者皆发育多套成熟烃源岩,叠置了多套优质储盖组合,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生储盖条件配套良好,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存在多个盆地,其中有些盆地中已有一定的油气显示。近年来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主要发育6个世代的盆地序列,分别是:1)被动大陆边缘盆地(-C1—O2);2)弧后盆地(O2—C1);3)残余盆地(C2—T2),其中可分为残余盆地第1阶段(C2—P12)和残余盆地第2阶段(P12—T2);4)陆内前陆盆地(T3—J);5)张扭性盆地(J3—K1);6)断—拗盆地(K2—E)。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层系,分别是古近系、下白垩统、下侏罗统、上三叠统、石炭—二叠系和下古生界,并进行了相关烃源岩层系的成藏特征分析。东秦岭—大别山北侧主要勘探层系第一位的是石炭—二叠系,第二位是下白垩统,第三位是上三叠统,第四位是古近系,而中—下侏罗统及下古生界可列为第五位。建议勘探选区是一类盆地为周口盆地、济源盆地和洛—伊盆地。有利区带是谭庄—沈丘凹陷、倪丘集凹陷、襄城凹陷、舞阳凹陷、孟县—温县凹陷和洛阳凹陷。   相似文献   
10.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area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China's north Sichuan basin, we have divided the time during which the Longmenshan foreland basin was formed into five periods,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the fore-land basin to structural evolution: 1) a late Triassic Noric period; 2) an early-Middle Jurassic period; 3) a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period; 4) a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Neogene period and 5) the Quaternary period. As well, we analyze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lithologic features of every basin-forming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everal favorable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in our study area, making it a major region for futu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China's northern Sichuan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