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0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43篇
冶金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surface chemistry and mineral liberation changes of a porphyry copper ore after high voltage pulse (HVP) electrical comminu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mineral liberation analysis (MLA).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electrical comminu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downstream flotation recoveries, due to increased mineral liberation. However, until now the effects on the surface chemistry 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The mineral liber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chalcopyrite was more liberated in the electrical comminution product than in mechanical comminution, noticeably in the coarser size fractions. The surface chemistry of pure chalcopyrit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XPS, and high resolution scans of iron and sulphur showed that both comminution methods led to iron oxidising preferentially leaving behind a passivating film of copper sulphides. However, the HVP product oxidisation was more severe with more iron oxide being produced and further oxidation of the remaining copper sulphides into copper sulphate. An attrition grinding stage may be useful in removing the oxidised layer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particles prior to flotation separ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lication of the HVP technology in hybrid procedures using electrical comminution and mechanical grinding to prepare the flotation feed, rather than using excessive pulse energy to fully disintegrate ore to the flotation size. Better liberation and flotation performance were achieved through the hybrid procedures than the comparative mechanical comminution.  相似文献   
2.
王彦君 《矿冶》2020,29(4):23-28
通过对紫金山东南矿段铜钼(金)矿床地质矿化特征分析,指出铜钼矿化带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的内外接触带,处于似斑状花岗闪长斑岩的上部,金矿化带赋存在表生氧化带的英安玢岩、隐爆角砾岩中。经过对矿石的组构特征、矿物生成顺序等特征分析,将矿床的成矿演化过程分为斑岩热液期、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期、表生氧化期三个主要矿化期次,进一步将斑岩热液期分为黑云母-钾长石化阶段、石英-绢云母化阶段、碳酸盐化阶段三个阶段;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期分为地开石化阶段、明矾石化阶段、硅化阶段三个阶段。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矿床成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藏某斑岩型铜矿中含铜1.10%~1.30%、含金0.04~0.08g/t,矿石中铜矿物以辉铜矿为主、黄铜矿次之,铜矿物嵌布粒度细、且嵌布关系复杂,金主要与铜矿物和黄铁矿伴生,原有工艺铜精矿中的金难以富集到1g/t以上,且铜回收率偏低。为高效综合回收矿石中的铜金资源,开发了低碱条件下"铜硫部分混合浮选"新工艺,并以新型捕收剂ZH-01为铜硫混选的捕收剂,铜硫混选粗精矿经一次精选后,获得合格的铜精矿。实验室小型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74μm含量占70%、原矿含铜1.21%、含金0.06g/t的条件下,获得了含铜35.27%、铜回收率94.12%,含金1.11g/t、金回收率56.23%的铜精矿。与现场工艺相比,新工艺不仅提高了铜的回收率,伴生金也得到了综合回收,实现了矿石中铜金的高效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4.
纳日贡玛铜钼矿是青海南部发现的一个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从流体包裹体,硫同位素,成矿流体来源和作为"示踪剂"的稀土元素等方面分析了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认为:硫是由岩浆硫(为主)和成矿流体萃取围岩中的硫所组成的一种混合硫源;成矿流体属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流体;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成矿元素Cu、Mo可能主要源于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5.
某斑岩型微细粒金矿石含金品位不足1g/t,属大型矿床。金矿物主要以含银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为充分查明该矿石特性质和确定适宜的选矿工艺流程,本文分别对块状矿石和磨矿后的浮选给矿,分别采取多种检测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石学研究,并推算-0.074mm占60%的浮选给矿中,以黄铁矿为主的金属硫化物理论可浮选回收87.58%-92.23%。推算其金重选理论回收率≤50.57%,金浸出理论回收率81.75%,金浮选理论回收率93.78%。  相似文献   
6.
北衙金矿位于大理州鹤庆县北衙乡,为哀牢山。一金砂江富碱侵入岩带的组成部分。金矿在时、空分布及成因上都与燕山晚期。喜山期富碱斑岩密切相关。金矿体按产出特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受接触带控制的矿体、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矿体、受层间裂隙控制的矿体和受岩相古地理控制的古风化壳矿体。原生矿体主要形成于中温热液阶段,黄铁矿等为主要载金矿物。矿区独特的地质条件使氧化带深度可达400米,矿体遭受强烈表生氧化并形成金的次生富集。金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西藏尼木岗讲铜钼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重要的矿床之一。为寻求找矿突破,加快岗讲矿区探矿工作步伐,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工作总结,从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等方面分析该矿床地质特征,结合成岩成矿时代,探讨矿床成矿机理,总结直接间接找矿标志。研究结果表明,岗讲矿床属于斑岩型矿床,矿体多数由斑岩体内接触带细脉-浸染型板状铜钼矿(化)体构成,二长花岗斑岩是最主要的赋矿岩石。在中新世印度-亚洲大陆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下,两期含矿热液沿岩体裂隙叠加贯入是成矿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豫南大别山北麓地区汤家坪大型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为例,阐明了豫南大别山北麓地区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以及其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通过在汤家坪钼多金属矿区开展综合物探找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和频谱激电法)、剖面性试验研究和对区内所出露的岩(矿)石标本进行物性测试,试验及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区斑岩型钼矿床具有高阻高极化的物性特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和频谱激电法对成矿地质体(花岗斑岩体)有较为明显的显示。经钻孔验证表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和频谱激电法在该地区寻找斑岩型钼矿床是行之有效的,为今后在该区域寻找斑岩型矿床提供了技术参考,也为下一步推进该区地质找矿工作统筹部署和快速突破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调查、岩芯编录和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将宜里钼矿区的蚀变类型划分为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等主要类型,其中硅化和石英绢云母化与成矿关系密切。编制了矿区平面和剖面蚀变分带图,主要包括石英-白(绢)云母-黄铁矿化带(绢英岩化带)和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化带(青磐岩化带)2个蚀变带,与国内外典型的斑岩型钼矿蚀变分带相比,认为宜里钼矿以叠加蚀变为主要特征,即早期的硅化被后期的石英绢云母化和最晚期的碳酸盐化叠加。根据蚀变分带特征,推断严格控制矿体分布的F4断层总体上可能为一逆断层(成矿后活动),暗示F4断层下盘可能还存在一定规模的钼矿体。同时,根据蚀变与矿化的关系,认为在主矿区的南段深部为最有前景的钼找矿勘查区。  相似文献   
10.
纳日贡玛斑岩铜钼矿成矿元素沉淀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日贡玛铜钼矿是青海南部发现的一个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床。通过分析成矿元素铜和钼的迁移形式,对成矿元素的沉淀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中,温度降低、pH值增大,是本矿床中黄铜矿、辉钼矿等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