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37篇
电工技术   326篇
综合类   65篇
化学工业   451篇
金属工艺   80篇
机械仪表   40篇
建筑科学   13篇
矿业工程   26篇
能源动力   181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9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0篇
冶金工业   56篇
自动化技术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控制双燃料发动机的NOx排放,采用电控共轨柴油机在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甲醇预混气,实现双燃料燃烧模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多组分测量技术,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化器对PODE/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燃烧NO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低负荷时的缸内最高温度降低,高负荷时的缸内高温持续时间缩短,并且甲醇的加入使得发动机排气温度降低,最终导致双燃料燃烧生成的NOx量降低,而m(NO2)/m(NOx)却显著提高。经过DOC催化后,PODE/甲醇双燃料和纯PODE压燃2种模式下的NOx排放量均有所增加,PODE/甲醇双燃料模式的NO2与NOx的质量比(m(NO2)/m(NOx))明显降低,而纯PODE压燃模式的m(NO2)/m(NOx)升高。PODE/甲醇双燃料和纯PODE压燃2种模式下,当NH3与NOx的摩尔比(n(NH3)/n(NOx))为1.2时,SCR催化转化器对NOx的转化效率达到最高(57.3%),进一步增加尿素喷射量会导致NH3排放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单空缺石墨烯负载的Pd单原子(Pd/SVG)催化剂上H2还原NO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探究了Pd/SVG上NO还原生成N2和NH3的路径。在Pd/SVG上NO容易加氢形成HNO,需要的活化能为67.0 kJ·mol-1,显示了极高的催化活性。N2生成的有利路径为NO活化生成HNO后,HNO继续加氢生成中间体NH2O和NH2OH,然后NH2OH解离生成NH2和OH,生成的NH2中间体结合NO形成NH2NO,然后NH2NO异构化形成的NHNOH再经解离生成N2与H2O,这个过程中的决速步骤为NH2NO分子内氢转移生成NHNOH,能垒为144.3 kJ·mol-1。对于NH3的生成,从NO的活化到中间体NH2的形成与N2的形成过程相同,最后NH2加氢即可形成NH3,这个过程中的决速步骤为NH2O加氢生成NH2OH,能垒为86.4 kJ·mol-1。比较生成N2和NH3的决速步能垒可见,Pd/SVG催化剂上NO经H2还原更容易形成NH3。本研究为石墨烯负载型Pd基催化剂上H2还原NO的实验及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直接废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以废CeO x -MnO xSCR脱硝催化剂为原料,采用热力学分析结合湿法冶金实验方法,研究了浸出条件对Ce、Mn元素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废催化剂直接酸浸Ce、Mn元素浸出率低,还原-酸浸Ce、Mn元素热力学条件上可行,抗坏血酸对Ce、Mn高价氧化物有明显的还原作用。当抗坏血酸质量分数为30%、硫酸浓度2mol/L、液固比6∶1、搅拌速度350r/min、80℃恒温反应5h时,Ce、Mn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2.09%、95.51%。加入抗坏血酸后,部分Ce4+和Mn4+还原为Ce3+和Mn2+,Ce4+/Ce的比值由75.82%降低到71.62%,Mn4+/Mn的比值由29.39%降低到27.17%,同时削弱了高价Ce辅助低价Mn向高价Mn转化的作用,使得Ce、Mn高效浸出,为CeO x -MnO x 基废催化剂中Ce、Mn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某燃煤电厂350 MW机组SCR系统氨逃逸在下游设备的迁移规律。现场试验发现,SCR系统下游设备中空气预热器、低低温省煤器、电除尘器氨逃逸捕获率分别为总氨逃逸量的23%~26%、9%~17%和56%~62%,进入脱硫系统的氨逃逸不足总氨逃逸的3%;提高低低温省煤器出口烟温会导致氨捕获率降低,但下游电除尘器飞灰氨含量增多,表明其对氨的捕获性能提高,最终总的捕获比例基本保持不变。通过现场试验及数据分析,建立了电除尘器所捕捉飞灰中氨含量与SCR出口氨逃逸的对应关系,当机组燃煤煤质大幅变化或对设备进行大幅改造等情况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修正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由于脱硝效率高、选择性好而被广泛应用于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然而,目前广泛采用的钒钛系SCR脱硝催化剂会使烟气中SO2氧化成SO3,烟气中过高的SO3对电厂安全运行会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典型V2O5-WO3/TiO2催化剂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SCR脱硝过程中烟气流量、温度、O2浓度、SO2浓度等对催化剂表面SO3生成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对SO3生成的反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催化剂表面SO3生成反应中SO2的反应级数为0.59,当O2浓度大于3%时,O2的反应级数为0,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0.39 kJ/mol;实验条件下,烟气中SO2浓度增加会使SO3生成的反应速率提高;O2浓度对催化剂表面SO3生成影响并不显著;烟气温度对催化剂表面SO3生成具有显著影响,高温会促进SO3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TiO2、TiO2-Al2O3(TiAl)、MnO2/TiO2(MnTi)和MnO2/TiO2-Al2O3(MnTiAl)样品,在固定床实验装置上研究了MnTi和MnTiAl催化剂的脱硝、脱汞性能,并对相应的样品进行了BET、XRD、H2-TPR、XPS表征分析。表征结果表明,Al2O3掺入TiO2后能极大提高载体的比表面积,提升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且有利于高价态锰离子(Mn3+和Mn4+)和化学吸附氧(O*)在催化剂表面富集。固定床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范围内,MnTiAl催化剂脱硝、脱汞性能均优于MnTi催化剂,MnTiAl催化剂在200℃时脱硝、脱汞效率分别高达88.5%和96.1%。MnTiAl脱除烟气Hg0过程中,将Hg0氧化为Hg2+的同时,催化剂表面Mn3+、Mn4+和O*浓度均被消耗,同时烟气中的O2能将催化剂表面较低价态的锰离子(Mn2+和Mn3+)重新氧化为高价态锰离子(Mn3+和Mn4+),并且能补充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氧(O*),进而实现催化剂催化氧化Hg0过程。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氮氧化物的来源、SCR脱硝的反应机理和工艺流程、催化剂的硫和水中毒机理,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术和工业界为提高催化剂抗硫和抗水性能所做的研究和尝试,旨在推动低温SCR技术的进展,促进该技术早日实现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渐近辨识法在某1000 MW火电机组脱硝控制优化建模中的应用。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原常规PID闭环控制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采用ASYM(基于渐近辨识方法)通过在SCR装置的喷氨量指令上叠加测试信号,在不干扰SCR装置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辨识获取了高精度SCR控制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搭建MPC控制器,大大改进了SCR反应器出口NOX浓度的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焦化厂半干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在焦化厂中的应用,描述了半干法烟气脱硫、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除尘一体化工艺流程,该工艺运行效果、运行参数、工艺技术的特点,运行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和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等。实践证明,该工艺技术在焦化厂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脱硫脱硝及除尘效果较好,烟气指标可达到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0.
The focus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 previously developed microkinetic deactivation model for hydrothermally treated Fe‐BEA as NH3SCR catalyst can be applied to describe chemical deactivation of Fe‐BEA due to phosphorous exposure. The model describes the experiments well for Fe‐BEA before and after phosphorous exposure by decreasing the site density, representing deactivation of sites due to formation of metaphosphates blocking the active iron sites, while the kinetic parameters are kept constant.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ity for low‐temperatur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is very sensitive to loss of active monomeric iron species due to phosphorous poisoning compared to high‐temperature SCR. Finally, the ammonia inhibition simulations show that exposure to phosphorous may affect the internal transport of ammonia between ammonia storage sites buffering the active iron sites, which results in a lower SCR performance during transient conditions. © 2014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61: 215–223, 2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