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22篇
  免费   1326篇
  国内免费   437篇
电工技术   339篇
综合类   1023篇
化学工业   3125篇
金属工艺   514篇
机械仪表   648篇
建筑科学   474篇
矿业工程   3940篇
能源动力   138篇
轻工业   1153篇
水利工程   107篇
石油天然气   470篇
武器工业   44篇
无线电   33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92篇
冶金工业   1134篇
原子能技术   51篇
自动化技术   70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442篇
  2020年   454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337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504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782篇
  2013年   803篇
  2012年   1144篇
  2011年   1070篇
  2010年   723篇
  2009年   744篇
  2008年   642篇
  2007年   826篇
  2006年   819篇
  2005年   665篇
  2004年   529篇
  2003年   495篇
  2002年   401篇
  2001年   336篇
  2000年   275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改善南海东部惠州25-8油田大斜度井因泥岩水化造浆而引起的井壁失稳和钻井液增稠影响携砂的问题,在现有成熟PLUS/KCl钻井液的基础上开展复合盐阳离子聚合物钻井液研究,对钻井液配方进行了优化,评价了优化后钻井液的流变性、抑制性、封堵性和润滑性,并在惠州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复合盐阳离子聚合物钻井液配方中,无机盐类抑制剂KCl和NaCl的适宜加量为3%和12%、有机阳离子聚合物抑制剂PF-CPI适宜的加量为2.0%。该钻井液抑制性强,防膨率高达93.32%,钻屑回收率87.56%;受到钻屑侵污后的钻井液流变性能波动小,仍具有较低的黏度和合适的切力,有利于大斜度井携砂;封堵性和润滑性均优于PLUS/KCl钻井液体系。现场应用2口井,钻井液流变性良好,平均起下钻速度提高,钻井过程顺利,无复杂情况发生。复合盐阳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可改善南海大斜度井起下钻阻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欧洲压水堆热工实验装置(PWR PACTEL)一回路系统蒸汽发生器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流体一维流动模型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建立管道进出口压降以及传热与流体流量之间的关系;其次,以遗传算法为基础开发倒U型管蒸汽发生器流量分配计算程序,采用基准实验对程序正确性和可靠性开展验证;最后,利用流量分配程序计算蒸汽发生器倒U型管管组的流量分布情况,研究管高、管长以及一/二次侧换热系数对蒸汽发生器内流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开发流量分配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良好;在选定的自然循环工况下,该蒸汽发生器中长管更易发生倒流,且倒流现象呈现分布范围广、单管流量低的特点;倒U型管内正流流速与管长成反比,与管高成正比,倒流流速随着管长的增加保持不变,与管高呈反比关系;传热系数较低时,总流量与传热系数成反比关系,当传热系数高于特定值后部分管内发生倒流,总流量骤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复杂海域环境中海洋平台双船拆除方法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采用水动力数值计算与水池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将双船水动力耦合计算与水池模型试验进行对比,在相对理想海况下,结合与实际工况接近的规则波作用,进行驳船水动力性能变化与运动响应的幅值分析。在受力分析方面,对甲板耦合装置进行改良设计,对比试验数据与数值计算数据,得到受力在合理范围内的结论。研究内容为实际施工的合理性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为表征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矿化过程的差异,通过Sutherland理论下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E)和浮选速率常数(k)之间关系,并结合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求得了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诱导时间。浮选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捕收剂消耗量下低阶煤-油泡浮选产率均高于低阶煤-气泡浮选产率。诱导时间测试表明,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35 ms)要明显低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93 ms)。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油泡表面的疏水性要强于传统浮选气泡表面的疏水性。然而,进一步利用Sutherland理论中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和浮选速率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并结合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求得的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诱导时间分别为9.67和8.46 ms,其与诱导时间测试仪分别测量的诱导时间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际浮选过程中气/油泡的上升速度分别为23.26和22.68 cm/s,其远高于2015EZ型诱导时间仪测试过程中气/油泡碰撞速度(2.0 cm/s)。因此,诱导时间理论计算表明气泡-颗粒间的碰撞速度对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影响很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油泡浮选效果优于传统浮选的内在原因在于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小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  相似文献   
5.
针对湖南某钨选厂使用杂醇类起泡剂BK205所产生的泡沫小、性脆、泡沫层薄等不利于二次浮选的特点,采用BK205与新型醚类起泡剂CU组合使用以便实现矿石中钨矿物的高效回收。结果表明,在采用BK205与新型醚类起泡剂CU组合质量比为3∶1、先BK205后CU的加药方式下,小型闭路试验得到精矿WO3品位为30.13%,回收率为78.98%。工业试验表明,组合起泡剂不仅改善浮选泡沫,减少药剂用量,降低药剂成本,而且能获得比原起泡剂更好的工业指标,使钨矿物得到更高效的回收。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含银铅锌矿石进行了浮选分离工艺研究。在查明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及嵌布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矿石特性采用铜铅混选-锌浮选的工艺流程进行选矿试验,从含银310.92g/t、铅6.10%、锌4.95%的矿石中获得含铅76.63%、含银3 659.74g/t、铅回收率为91.50%、银回收率为87.11%的铅精矿和含锌55.48%、含银282.84g/t、锌回收率为89.15%、银回收率为7.34%的锌精矿。实现了矿石中银、铅、锌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7.
8.
为解决特高压直流套管绝缘破坏问题,分析了±800kV特高压直流套管的特性,利用Ansoft软件建立套管的三维仿真模型,计算了特高压直流套管在稳态直流、工频交流和极性反转电压下套管内部的精确场强和电位分布,并得到了在温度梯度作用下直流电压和极性反转电压下的特高压套管的电场、电位仿真结果。结果表明,直流电压下,套管的最大电位与交流电压相比,高出约37%。在法兰处,直流电压下其最大电场强度为2.07MV/m,交流电压下其最大电场强度为1.5MV/m,最大电场强度高出27.5%。靠近中心导管端部分的SF6气体中电位分布较集中。温度梯度影响下套管的硅橡胶伞裙最高场强出现在极性反转完成时第5片伞裙附近,最高场强达到1.16 MV/m。相比于常温下硅橡胶伞裙最高场强0.85 MV/m提高了36.4%,说明套管的电场强度更容易发生畸变,将导致绝缘问题的发生。研究成果可为特高压直流套管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某沉积钙质磷块岩进行了浮选工艺研究。采用H2SO4为氟磷灰石抑制剂、BW-1为白云石捕收剂,进行了浮选单因素试验;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并采用响应面曲线法进行了浮选条件优化。确定了最佳浮选条件为: 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60%、H2SO4用量13.20 kg/t和BW-1用量400 g/t。采用一段反浮选试验流程,可得到精矿品位30.94%、回收率92.45%的磷精矿。研究结果表明,磨矿细度与H2SO4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精矿品位影响显著,H2SO4用量和BW-1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精矿回收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Horizontal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a monophasic Sn-2%Sb (mass fraction) allo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olidification thermal parameters on the morphology and length scale of the microstructure. Continuous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during solidification at different positions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casting and these temperature data were used to determine solidification therm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growth rate (VL) and the cooling rate (TR). High cooling rate cells and dendrites are shown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structur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asting, with a reverse dendrite-to-cell transition occurring for TR>5.0 K/s. Cellular (lc) and primary dendrite arm spacings (l1) are determined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directionally-solidified casting. Experimental growth laws relating lc and l1 to VL and TR are proposed,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results from a vertical upward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The influence of morphology and length scale of the microstructure on microhardness is also analy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