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7篇
  免费   871篇
  国内免费   424篇
电工技术   258篇
综合类   725篇
化学工业   481篇
金属工艺   762篇
机械仪表   942篇
建筑科学   1144篇
矿业工程   1745篇
能源动力   233篇
轻工业   358篇
水利工程   344篇
石油天然气   2199篇
武器工业   82篇
无线电   7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75篇
冶金工业   481篇
原子能技术   55篇
自动化技术   68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283篇
  2020年   300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308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632篇
  2013年   497篇
  2012年   843篇
  2011年   844篇
  2010年   587篇
  2009年   595篇
  2008年   513篇
  2007年   706篇
  2006年   644篇
  2005年   580篇
  2004年   491篇
  2003年   502篇
  2002年   438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293篇
  1998年   253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改善腾冲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巷道掘进爆破效果,通过理论计算及LS-DYNA数值模拟方法对现有爆破方案中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分别建立不同掏槽及光面爆破数值模型并对其开展计算,提取爆破过程造成的损伤因子D,并基于损伤因子D对爆破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双空孔可为掏槽孔间产生连贯空腔提供良好条件;对比掏槽孔间距为20cm、30cm、40cm时掏槽爆破效果,发现间距为30cm时能形成最大空腔且贯通;对比光爆孔间距分别为30cm、40cm、50cm时的爆破效果,随着孔间距增加,两孔间的损伤区由贯通转变为不贯通,光爆间距为40cm时爆破效果可达到最佳。将以上结论运用于实际工程,发现爆破效果明显改善,表明利用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对隧道掘进中炮孔参数优化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柳军  杜智刚  郭晓强  殷腾  俞海  曹大勇 《石油学报》2022,43(11):1632-1641
针对水平井裸眼分段压裂完井管柱下入屈曲磨损的问题,使用微元法确定管柱轴力及摩擦阻力,采用能量法计算管柱临界屈曲载荷,根据White和Dason的"磨损效率"模型,建立了全井段管柱定量摩擦磨损量预测模型。基于此,探究了压裂级数、分段间距、油管规格对管柱屈曲及磨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压裂级数的提高使管柱中和点上移,每提升10级压裂,中和点约上移13.5 m,而分段间距长度和油管规格提高使中和点下移;2管柱屈曲风险随压裂级数增大而增大,随油管规格和分段间距长度增加而减小,每提升1 m分段间距长度,管柱最大屈曲风险位置的安全系数约提高0.1;3压裂级数与分段间距对管柱全井段磨损量影响较小,而油管规格提高使得管柱全井段磨损深度减小,但磨损面更宽。  相似文献   
3.
KS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注水井调剖是常用的稳油控水措施,但是在选井决策方面,存在指标界限不易选择、权重数值不易量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筛选出能够较准确反映水窜特征的单井指标、井间指标和静态指标,构建基于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和Sigmoid核函数的新型核函数,并基于函数形式优化模糊聚类方法,提高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提出适合KS油田高含水后期调剖选井模糊聚类决策方法,提高调剖选井样本集和检测集的识别率。将新型注水井调剖选井决策方法应用于KS油田,从22口注水井中优选出3口进行调剖,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工程爆破》2022,(1):69-71
该楼体为框架结构,是车间楼和办公楼的结合体,由于加工面粉设备流程的需要,该楼同时承受动荷载和静荷载。楼体按照伸缩缝分为3部分,每部分的结构不相同,同部分不同层结构也各异。在爆破过程中严格控制各种参数,并采取有效的减振与防护措施,使此爆破工程在安全和质量上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凤申  马坡  崔岩 《山东煤炭科技》2022,40(1):169-170,177
针对高庄煤矿31104回风巷为沿空掘巷,巷道掘进期间受31102老空水威胁,掘进开采存在严重的水患安全问题,采用超前打设疏水孔的方案来治理老空水威胁,对巷道采用调向增大护巷煤柱厚度等措施实现巷道安全快速掘进,探放水期间无淹巷情况发生,探放水后巷道顶板和上帮无淋水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针对元甲煤矿20103工作面复合顶板较为软弱,回采时频繁发生冒顶的问题,通过现场观测结合数值模拟对引起工作面冒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壁片帮低是引起冒顶的关键因素。为提高煤体强度,提出在两巷打超前深孔,采用高渗透性易凝结浆体材料进行煤壁的注浆预加固,并对合理的注浆层位及最佳注浆时机进行了分析确定。现场应用效果表明,采用该注浆加固技术后,有效控制了工作面煤壁片帮及冒顶,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寺河矿5303大采高工作面在末采阶段出现的片帮、冒顶问题,通过分析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破坏机理,提出深孔注浆加固技术。通过对末采段深孔注浆钻孔及注浆方案设计、注浆材料及设备选取,工程实践效果表明:实施深孔注浆后末采段煤柱的煤体结构强度得以增强,工作面两巷及回撤巷围岩变形速率减缓,回采期间片帮次数由每班11次降低至每班6次,最后的50 m仅用时8 d便顺利回采结束,未发生较大片帮及冒顶事故,保证末采阶段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末采段的安全生产及回采设备的顺利回撤。  相似文献   
8.
随着汽车在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板的质量好坏是影响汽车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扩孔试验是衡量汽车板质量的重要指标。钢板1、钢板2用于悬架臂、横梁、汽车底盘、悬挂及周围部件等汽车部件,具有良好的原料冲压成型和延伸凸缘性能。从试验速率、材料规格、冲孔凸模扩孔顶尖和试样面是否同一面展开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速率、材料规格、冲孔凸模扩孔顶尖和试样面是否同一面对试验结果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工程中通常布置排水孔以降低岩体内部渗流压力。在运行过程中,充填物堵塞排水孔会限制排水能力,威胁工程安全。目前对于填充排水孔的分析,主要考虑非填充区域的纯流体运动,却鲜有同时考虑填充区域和非填充区域的水流运动。鉴于此,建立自由流-渗流耦合理论模型,分析岩体内轴对称填充排水孔的流速分布,该理论模型中,排水孔中非填充区域纯水流运动遵循Navier-Stokes方程,填充介质中渗流运动可由Darcy-Brinkman方程描述;结合速度连续和应力跳跃的界面边界条件,推导出流场流速分布和泄流量解析解;流速理论解与4阶Runge-Kutta方法数值解结果吻合良好。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场流速与达西数(Da)和空隙相对开度(γ)呈正相关,与粘度比(M)和应力跳跃系数(β)呈负相关;当应力跳跃系数小于0时,上述参数变化对流速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此时粘度比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不能忽略。随着空隙相对开度增加,界面速度逐渐减小(Da = 1),界面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a = 0.1),界面速度逐渐增大(Da < 0.1)。研究成果可为部分堵塞排水孔泄流能力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完善和发展排水孔自由流-渗流耦合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后续排水孔加压清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建筑物水平掏土纠倾工程中,掏土孔间距是影响纠倾工程安全与工期的重要因素。为了快速准确地确定纠倾工程中的水平掏土孔间距,研究了单个掏土孔和多个掏土孔情况下孔周边土体塑性区发展特性。利用土体塑性力学分析计算得到了单孔下的孔周土塑性区半径,而后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孔周土体塑性区半径的数值解,将孔周塑性区半径解析解与数值解进行了对比。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了多个掏土孔相互影响情况下的塑性区发展规律,以孔间土体塑性区贯通时的距离作为掏土孔间距。考虑土体参数随机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同上部荷载作用下掏土孔间距的取值变化规律,上部面荷载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值用p表示,孔间距与掏土孔直径比值用n表示。研究发现:多孔塑性区半径(孔间塑性区贯通时)是单孔塑性区半径的1.3倍左右;标准化荷载p与孔间距比值n二者呈线性关系;通过不同土体参数及上部荷载的不同情况下的p-n曲线,给出了掏土孔间距建议值。同时,将研究结果与三个实际工程进行对比,发现p-n曲线法与实际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