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7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电工技术   47篇
综合类   402篇
化学工业   334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151篇
矿业工程   47篇
能源动力   167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976篇
石油天然气   1602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篇
冶金工业   22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化工》2018,(12):114-115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南梁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段是重要的储集层之一,包括长4+51和长4+52。由于白豹-南梁地区长4+51油气富集规律尚未明确,亦有必要对白豹-南梁地区4+51储层开展评价。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压汞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长4+51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分选性以中-好为主,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长石溶孔,孔隙空间分选性较差,喉道分布不集中;研究区整体以Ⅱ类储层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2.
3.
流量替代渗透率评价破碎性储层工作流体伤害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若地层岩石整体强度偏低,在力学环境改变后岩石易破碎成不规则破裂体,则储存油气资源的此类破碎地层被称为破碎性储层。由于破碎性储层在纵向上存在着较强的非均质性,通过测试单个柱塞岩样在工作流体伤害前后的渗透率变化难以体现工作流体对储层的整体伤害程度。为此,利用达西定律先从理论上探讨用流量替代渗透率定量表征储层伤害程度的可行性,再开展单层开采、双层及三层并采的流量测试实验,评价工作流体对单层、多层储层的整体伤害程度,并将流量损害率与渗透率损害率进行对比以求证流量替代渗透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单层开采时,流量损害率与渗透率损害率基本一致,渗透率损害率是流量损害率的一种特殊形式;②双层及三层并采时,单层各自稳定流量损害率与渗透率损害率接近,且流量损害率可以定量表征并采储层的整体伤害程度,而渗透率损害率则无法定量表证;③稳定流量损害率较累积流量损害率更接近渗透率损害率。结论认为,测定稳定流量可以替代测定渗透率评价工作流体对破碎性储层的伤害程度,从而为优选工程技术与评价工作流体的适应性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的开发逐渐进入高含水阶段,厚油层动用程度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是有效的提高厚油层动用程度,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在"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注聚阶段中注采比对井间压力、含水饱和度等变化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注采比对开发层位的井间压力及饱和度的影响,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相同的开发模式不同注采比的生产情况,绘制了不同注采比情况下,不同层位的井间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变化情况,为维持地层压力平衡,保持油田稳定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an improved 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EA), titled Multi-Objective Complex Evolution Global Optimization Metho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rowding Distance Operator (MOSPD), for the hydropower reservoir operation of the Oroville–Thermalito Complex (OTC) – a crucial head-water resource for the California State Water Project (SWP). In the OTC's water-hydropower joint management study, the nonlinearity of hydropower generation and the reservoir's water elevation–storage relationship are explicitly formulated by polynomial function in order to closely match realistic situations and reduce linearization approximation errors.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curve-fitting methods i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simplification of reservoir topography. In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f crowding distance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r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diversity and convergence of the optimal solutions towards and along the Pareto optimal set in the objective space.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among the new algorithm MOSPD, the original Multi-Objective Complex Evolution Global Optimization Method (MOCOM), the Multi-Objectiv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method (MODE), the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MOGA), the Multi-Objec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MOSA), and the 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scheme (MOPSO) is conducted using the benchmark func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st the MOSPD algorithm demonstrated the best and most consistent performance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algorithms on the test problems. The newly developed algorithm (MOSPD) is further applied to the OTC reservoir releasing problem during the snow melting season in 1998 (wet year), 2000 (normal year) and 2001 (dry year), in which the more spreading and converged non-dominated solutions of MOSPD provide decision makers with better operational alternatives for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managing the OTC reservoirs in response to the different climates, especially drought, which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vere and frequent in California.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3亚段(以下简称山2~3亚段)为该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目的层,但该亚段储层薄、厚度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和勘探目标优选难度大。为了准确预测该亚段煤系地层致密砂岩气甜点区、提高天然气勘探成功率,针对该套储层的特征和预测难点,提出了90°相移技术识别河道外形、模型约束波阻抗反演刻画砂体厚度和子波衰减梯度属性识别含气砂体的地震逐级预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山2~3亚段上覆5号煤地震强反射层,下伏储层地震反射能量弱,加之为稀疏二维地震测网、井控程度低,致使致密砂岩气甜点区预测难度大;②所提出的技术方法通过地震逐级预测约束,可以有效地刻画河道砂体分布并识别有效含气储层,提高了对勘探开发目标预测的精度;③基于该技术方法指导部署的勘探开发目标实钻效果好,地震预测结果横向分辨率高,真实地反映了河道及河道砂体的变化特征。结论认为,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二维地震勘探区煤系地层强非均质性、薄储层致密砂岩气甜点区预测的地质难题。  相似文献   
7.
青东凹陷具有独特而复杂的成藏特征,通过基础地质的综合研究,识别出青东凹陷发育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油藏等四类油藏类型,阐述了各种不同油藏类型的分布特征;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明确了有效烃源岩、储盖组合、油气输导条件等油气成藏要素和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青东凹陷具有双源供烃的油源条件,发育6套储盖组合,骨架砂体和输导断层为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将青东凹陷划分为西北部斜坡、西南部断阶、中部深洼和东部走滑断裂四个油气聚集带,并解剖了各个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B166井区为白豹油田主力开发区块之一,早期井区南部开展强注强采开发试验,导致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采油速度低、递减快。笔者总结南部开发试验经验,参阅大量注水开发技术文献,并借鉴国内外油田注水开发实例,在超低渗油藏已成熟的超前注水技术基础之上,创新性的提出了温和注水技术。北部试验井组采用超前温和注水开发技术,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平均单井日产油为强注强采井2倍左右,表明了超前温和注水技术适用于B166井区注水开发,该技术在国内外同类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敖包塔-葡萄花油田钻遇扶杨油层FⅡ油层组有效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15%之间,平均为12.6%;空气渗透率一般分布在0.1~10×10-3μm2之间,属低孔、特低渗透性储层。通过对选用7项宏观参数与7项微观参数确定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并建立分类标准,确定出每个评价参数的分级标准,将敖包塔-葡萄花油田FⅡ油层组的储层分为四类,其中Ⅰ类最好,为低渗透储层;Ⅱ类次之,为特低渗透储层;Ⅲ类再次之,为超低渗透储层;Ⅳ类储层最差,为极差储层。依据专家经验及大量反复实验的结果上确定了权重系数,预测了FⅡ油层组的储层有利区带,结果表明敖包塔-葡萄花油田FⅡ油层组以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区为主,其中最有利储层区(Ⅰ类储层区)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葡332~葡54~葡115-51、葡31、葡462、敖10等井区。  相似文献   
10.
油井脱气是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直接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仅给采油工作带来困难,而且将会影响油层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解决油井脱气问题,现场措施及手段很少,通常通过油藏部门进行分析后制定井下工艺措施进行治理,但卡气作业涉及人员多、工作量大,成本高。在多年的油井管理中,针对脱气油井能否实现通过油藏知识利用现场工作制度的调整实现治理脱气现象一直是现场探索的课题。如何实现既可以减少油井作业,又可以延长电潜泵的使用寿命,我们始终将油井脱气的现场治理作为油井精心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以地质油藏为基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诊断、规划、处理形成一套治理脱气的有效方法,以具备参考价值的E1-2井治理的典型性形成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