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67篇
无线电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酶催化酸解制备MLM型(M为中碳链脂肪酸,L为长碳链脂肪酸)结构脂质得到的反应产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KOH醇水溶液中和脱除游离脂肪酸条件中KOH醇水溶液用量、醇-水体积比、正已烷用量以及二次提取的正己烷用量对结构脂质回收率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KOH醇水溶液与反应产物体积(mL)质量(g)比为8∶1,醇水溶液中醇-水体积比为30∶70,正己烷与反应产物体积(mL)质量(g)比为12∶1;二次提取中正己烷与反应产物体积(mL)质量(g)比为3∶1时,体系中结构脂质回收率最高,为94.35%;回收得到的结构脂质中甘油三酯含量为95.27%,结构脂质酸值(KOH)为0.11 mg/g.  相似文献   
2.
研究菜籽油和辛酸酶法合成的结构脂质(SLs)的食用安全性,为其成为新资源食品原料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菜籽油和辛酸酶法合成的SLs的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小鼠对SLs的经口最大耐受量(MTD)大于20.46 g/kg bw,表明该结构脂质属无毒级;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显示为阴性,表明该结构脂质无遗传毒性。菜籽油和辛酸酶法合成的结构脂质属于无毒级食品且未显示有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MLM型结构脂质是指甘三酯骨架上排布脂肪酸为中链-长链-中链型的结构脂,作为改性油脂的代表而广受市场关注。本文以市售菜籽油和以其为原料酯交换而成的MLM结构脂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处理条件在常温下储存,探究其品质变化规律,并在结构脂中加入一定量的抗氧化剂以验证其抗氧化效用。结果表明,结构脂在经历13个月的储藏后各项氧化指标仍能维持正常水平,氧化稳定性指数(OSI)和共轭二烯值(CDV)水平甚至优于原装菜籽油;加入抗氧化剂能够改善结构脂的酸价(AV)、过氧化值(POV)、OSI值和CDV值,提高其氧化稳定性,但对反映二级氧化产物含量的茴香胺值(p-AV)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则无明显作用。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把握MLM结构脂的储藏性能,避免油脂酸败对人体造成危害,也能为其实现商品化生产,延长货架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油茶多酚是油茶籽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与油茶籽油的品质、色泽和氧化稳定性等紧密相关,但受提取条件、鉴定方法和加工工艺影响较大。为进一步了解油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及潜在利用价值,本文对油茶籽油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油茶多酚与油茶籽油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探讨了油茶多酚提取、鉴定的常规和新型方法,重点阐述了油茶多酚与品种、制油工艺、精炼步骤和预处理措施等的相关性,剖析了油茶多酚在适度加工条件下对改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为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过程中多酚的保留及调控、天然健康营养油茶籽油产品的增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甾醇的相关性质、功能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等。综述了在油脂加工副产物中甾醇的含量与提取:包括在副产物油脚中甾醇的含量与提取率;不同来源的副产物脱臭馏出物中甾醇的含量、主要甾醇成分及提取工艺等。介绍了植物甾醇的特殊功能(如降低胆固醇、减少冠心病发生、抗氧化等)及在食品中的广泛应用。天然植物甾醇常在食品体系中添加时出现结晶现象,且在水相和油相中溶解度低,为能在食品中广泛应用,常采用植物甾醇改性将其转变成甾醇酯的方式添加到食品中。文中介绍了植物甾醇改性的不同工艺并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天然甾醇会发生氧化产生甾醇氧化产物。文中介绍了不同储藏条件甾醇氧化产物的含量及主要成分、甾醇氧化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以及对主要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食用植物油适度精炼理念的提出和被广泛认可,植物油国标中对酸值、色泽等指标开始放宽,而这种放宽会导致植物油中其他的非甘油三酯组分的含量,尤其是对烟点有影响的磷脂、溶剂、过氧化物、水分及挥发物等组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油的烟点。尽管针对游离脂肪酸这一将放宽的质量指标,其与烟点间数学关系已有研究,但酸值的放宽引起的其他组分的变化对烟点的影响并未能综合考量。因此,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通过采集不同游离脂肪酸、磷脂、过氧化物、溶剂残留、水分及挥发物的菜籽油,进行复配,获得组分不同的植物油样品,测定烟点及各指标含量后,利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得到各因素与烟点间的回归方程:Ln烟点= 5.006-0.029×Ln酸值-0.041×Ln过氧化值-0.003×Ln溶残-0.039×Ln含磷量-0.044×Ln水分及挥发物,R2=0.926,并发现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由大到小分别为水分及挥发物、过氧化值、含磷量、酸值、溶残。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湘西猕猴桃籽的主要成分,同时采用水酶法提取猕猴桃籽油,并对猕猴桃籽油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湘西猕猴桃籽粗脂肪含量32.19%,粗蛋白质含量16.06%;猕猴桃籽中氨基酸种类不全,缺少2种氨基酸,属于不完全蛋白质;鲜味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很高,分别为6.1 mg/g和3.5 mg/g,占氨基酸总量的25.98%,为猕猴桃籽增添了良好的风味;水酶法提取猕猴桃籽油总出油率为25.89%,萃取率达80.45%;猕猴桃籽油中亚麻酸含量高达60.5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9.92%,生育酚含量为812.41 mg/kg。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长柄扁桃油的烹饪稳定性,本文采用菜籽油作为对比对象,探究长柄扁桃油和菜籽油分别在100 ℃、130 ℃、160 ℃、180 ℃和210 ℃温度条件下高温烹饪不同时间后理化特性、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柄扁桃油的烹饪稳定性远高于菜籽油,适合作为一种高品质烹饪食用油。随着烹饪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两种油的酸价和茴香胺值均增加,过氧化值先增加后降低;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增大,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生育酚总量均显著下降;两种油均产生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苯并芘和极性物质),但长柄扁桃油较菜籽油不易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极性物质,长柄扁桃油在整个高温烹饪过程中产生苯并芘含量≤10 μg/kg,未超出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对苯并芘的限量,而菜籽油在100 ℃下烹饪3 min后已超出规定限量。  相似文献   
9.
初步分析了水酶法工艺得到的菜籽水解蛋白的组成、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ACE活性,并用凝胶过滤色谱法分离水解蛋白得到不同组分,探讨了不同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ACE活性与组分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水解蛋白具有良好的体外功能性质,经Sephadex G-25分离后的9个峰中,峰2、峰4和峰5具有较好的体外功能性质,它们的分子量分布中90%以上低于1000,且含有较高量的疏水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油料饼粕氨基酸含量,条件为:C18(4.6mm×250mm,5μm)柱,流动相A为0.1mol/L的醋酸钠(pH6.5)-乙腈溶液(V/V185:14),流动相B为80%乙腈水溶液(V/V),流速为1mL/min,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柱温40℃。比较花生、菜籽和棉籽等饼粕样品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菜籽饼粕氨基酸组成最合理,棉籽蛋白氨基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