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3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轻工业   2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好油"的评价三原则,以及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的现状出发,阐述了食用调和油的定义、科学内涵与开发依据,指出精准适度加工是实现"好油"生产的重要途径。回顾了食用调和油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倡导调和油的开发,既要实现油品的脂肪酸均衡,又要重视有益伴随物的丰富多样,并保证食用安全性。最后介绍了食用调和油标准制修订过程和标签标识的主要内容,指出食用调和油标识原料油中配方和比例是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和规范市场的重要手段,也将是新一代食用调和油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Bliss模型,研究不同含量复配的3种脂质伴随物α-生育酚、γ-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在乙酸乙酯非极性介质中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相互作用类型,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初步阐释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3种脂质伴随物单独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强弱为α-生育酚γ-谷维素植物甾醇;3种脂质伴随物两两复配后清除DPPH自由基主要呈现拮抗作用。动力学研究发现,非极性介质复配体系清除DPPH自由基的反应速率快慢由体系中主抗氧化剂决定;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复配脂质伴随物光谱,发现羟基右移,推测氢键的形成可能是导致3种脂质伴随物在乙酸乙酯中产生拮抗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巴沙鲶鱼油由于其特殊的脂肪酸组成及分布是制备人乳替代脂的良好原料。根据巴沙鲶鱼油同人乳脂肪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首先选择芝麻油脂肪酸为酰基供体,以LipozymeRM IM为催化剂,通过在填充床反应器中酸解巴沙鲶鱼油,初步调节巴沙鲶鱼油中的棕榈酸、亚油酸含量及sn-2位棕榈酸相对含量,提高巴沙鲶鱼油同人乳脂肪的相似性,酶法酸解反应的最优条件为:底物摩尔比1∶3(巴沙鲶鱼油与脂肪酸比),停留时间1 h,反应温度50℃。其次,通过模型指导下的油脂混合,调节酶法酸解产物的中碳链脂肪酸及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在脂肪酸组成及分布上同人乳脂肪的相似性,油脂混合的条件为:酶法酸解产物与棕榈仁油、亚麻籽油、微生物油脂、藻油摩尔比为1∶0.1∶0.07∶0.007∶0.006。  相似文献   
4.
基于快速柱层析-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方法,分析市售9种稻米油中极性物主要组分构成比例,与5种植物油极性物构成进行对比,并深入探讨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在分析条件下的分布。结果表明:稻米油相比常见植物油初始极性组分含量偏高,与棕榈油接近,达6.3%~16.4%,极多的甘油二酯类(DG)水解产物,是造成稻米油极性组分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在分析条件下,谷维素归于极性组分中的DG类,植物甾醇在极性和非极性组分中皆有,甾醇存在形式的不同造成分布差异,游离甾醇归于极性组分中的游离脂肪酸类(FFA)。  相似文献   
5.
脂溶性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茶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多酚类抗氧化剂,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分子修饰法制备脂溶性儿茶素类化合物的进展。化学法主要利用酰氯在化学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制备脂溶性儿茶素,但是酰化反应发生的位点有所不同,总的来说酰基供体碳链长度一般大于等于8;酶法主要利用脂肪酶使脂肪酸或脂肪酸酯通过直接酯化或酯交换反应制备脂溶性儿茶素,在儿茶素及其化合物上键合烷基,由此提高了儿茶素类化合物在油脂体系中的溶解度,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花生四烯酸作为酰基供体酶法制备花生四烯酸单乙醇酰胺的方法,其中底物花生四烯酸采用尿素包合法和溶剂低温萃取法二次富集获得。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酶法制备花生四烯酸单乙醇酰胺的较佳反应条件为:1 mmol混合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含量84.68%)与1 mmol单乙醇胺于1.5 m L正己烷体系中混合,在6%(相对于反应物总质量)的Lipozyme 435催化作用下,于50℃、400 r/min条件下反应6 h,可以得到纯度为82.69%的花生四烯酸单乙醇酰胺。  相似文献   
7.
研究评估10种常见植物油甲醇萃取物的ORAC、FRAP、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将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多酚、生育酚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对4种自由基平均清除能力依次为FRAPORACABTSDPPH;各种植物油甲醇萃取物清除不同自由基的能力不同,芝麻油甲醇萃取物的ORAC清除能力最强,高达1 187.43μmol TE/100 g;植物油多酚含量较生育酚含量与其甲醇萃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更好的相关性,ORAC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植物油多酚含量在P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819和0.946;DPPH和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植物油多酚、生育酚含量均在P0.05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响应面法对脂肪酶Lipozyme 435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中链甘三酯(MCT)和大豆油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甘三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反应产物的甘三酯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中长链甘三酯含量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最佳反应条件为大豆油与MCT质量比60∶40,反应时间4.36 h,反应温度89℃,加酶量(以底物质量计)5.5%。在此条件下,中长链甘三酯含量达到84.15%。CyCyL、CyCyLn、LOCy、LPCy、OOCy和LOCa为反应产物的主要甘三酯构型。  相似文献   
9.
用于评价煎炸油稳定性的传统方法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煎炸过程中的变化,为了快速可靠地模拟实际煎炸过程中油脂的劣变情况,将以淀粉、葡萄糖、硅胶(质量比4∶1∶1)为原料制备的配方食物加入(180±5)℃的大豆油中,在自制快速煎炸装置中以500 r/min的搅拌速度进行煎炸试验,测定煎炸油极性物质含量的变化。通过分析快速煎炸和实际煎炸中极性物质的含量及其组成变化,确立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快速煎炸方法操作简便、耗时短,与实际煎炸中油脂劣变程度有良好的一致性,可应用于快速评估煎炸体系中油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以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有机介质中合成柠檬酸甘油酯。对催化合成反应的脂肪酶和反应介质进行了筛选,最佳溶剂为叔丁醇,固定化于大孔丙烯酸树脂的Candida antarctica脂肪酶B(Novozym 435)的催化活性最好。同时对底物浓度、底物摩尔比、脂肪酶用量、吸水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酸浓度0.12mol/L,单甘酯和柠檬酸摩尔比2∶1,脂肪酶用量为质量分数8%,吸水剂用量0.12g/mL,50℃反应48h,柠檬酸转化率可达70.97%。经电喷雾质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反应产物主要是α-柠檬酸单硬脂酸甘油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