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工业 | 2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建筑科学 | 3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28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灭菌对罐装绿茶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高温灭菌前后绿茶水中主要品质成分及感官品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L-抗坏血酸对茶汤中儿茶素、氨基酸组分及色泽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经高温灭菌后,绿茶水中茶多酚氨基酸含量下降,咖啡碱则相对稳定,茶汤色泽黄变,香味熟钝;低级原料茶汤品质劣变程度较轻。添加L-抗坏酸对儿茶素、氨基酸组分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能达到护色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城市建设,最早可以追朔到四千多年以前。当时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一般都将城池建在靠近河湖水面的地方。古代的城池为夯土建筑基址,比较简陋,遇到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大水难于抵抗,未免造成大水灌城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王欢欢;袁丽萍;雷震东;杨淑雅;李玉川;周敬涛;覃信雪;余志;倪德江;陈玉琼 《食品科学》2024,(3):9-15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不同茶区优选区域适制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本研究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63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烘青绿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叶绿素)和色度值(L*、a*、b*),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供试品种的绿茶适制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茶叶绿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6.7%),其次是干茶色度值a*值(22.2%)、汤色(17.1%)和干茶色泽评分(16.2%)。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含量与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值、b*值与干茶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与叶底色泽之间,干茶|a*|值、b*值与汤色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6.895%,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1.918%,主要指向色泽品质。通过前5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包括:中茶108、乌牛早、平阳特早、蒙山9号、薮北种、福鼎大白、鸠坑16号、福鼎大毫、茂绿、龙井43。以主要理化品质和感官评价总分为对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函数为:Y=68.668+5.174x,其中Y为感官评分总分,x为|a*|值,R2为0.313(P<0.001)。以此函数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表明a*值是评定绿茶适制品种的重要指标,可作为绿茶适制品种筛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黑茶传统自然干燥工艺受天气、卫生、效率等因素局限,本文探讨黑茶采用现代机械干燥替代传统干燥的可行性。方法 以云南晒青毛茶渥堆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干燥工艺(热风烘干、远红外干燥、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波光波混合干燥、晒干、晾干)制成黑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结果 不同干燥方式加工的黑茶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基本一致,香气和滋味相差较大。其中热风烘干的黑茶陈香突出,综合品质最高,其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远红外干燥的黑茶滋味略带苦味,陈香较弱,其咖啡碱、儿茶素总量较低,滋味的浓度、协调度均不足。炒干的黑茶条索更紧结,香气带陈香较清新,滋味醇和,其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微波干燥的黑茶滋味甜醇,稍带闷气,其可溶性糖、茶红素含量较高。光波干燥的黑茶茶滋味有甜醇风味及特殊香气,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微光波混合干燥的茶有甜醇味,香气略陈,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的含量均介于微波与光波干燥之间,茶多酚的含量高于其他干燥方式。晒干的茶滋味涩,香气为日晒气,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高,儿茶素含量较高。晾干的茶滋味有涩味,口感低淡,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相对较高。 结论 结合感官品质和理化分析,黑茶加工干燥环节,热风烘干、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光波混合干燥等现代机械干燥方式可以取代传统的晒干和晾干方式。 相似文献
6.
茶膏为一种新兴速溶饮品,因饮用方便,最大程度保持原茶品质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柿叶富含维生素C(Vc)、多酚等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能,通常被加工成传统代用茶饮用。开发富含Vc的速溶柿叶茶膏前景广阔。该文精选柿叶茶原料,探讨了浸提条件与干燥方式对柿叶茶膏感官品质和Vc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柿叶茶膏浸提条件掌握:温度75℃,时间60min,料液比1∶20g/m L,柿叶水浸出物浸出量可达到27.68%,Vc浸出量2.89%,多酚浸出量8.02%。干燥方式以真空冷冻干燥为佳,真空冷冻干燥的风味品质优于自然风干的茶膏,速溶性好,且其Vc、多酚保留更多,营养保健功能更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设计柴油车尾气光学烟度计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总体构成、设计原理及软硬件设计结构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茶叶中不同形态氟在大鼠体内24 h的吸收、分布及代谢情况。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灌胃氟质量浓度300 mg/L的氟化钠溶液、粗多糖溶液、纯化多糖溶液、茶汤,灌胃染氟后分别于0.25,0.5,1,2,4,8,16,24 h处死大鼠,取血液、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胃、小肠、肌肉、骨骼及排泄物,测定氟含量。结果 :氟化钠组、粗多糖组及茶汤组血清氟质量浓度在0.25 h时出现峰值,纯化多糖组血清氟质量浓度在4 h时出现峰值,随后氟含量逐渐降低,24 h降至正常水平。4组大鼠内脏中氟含量峰值及氟代谢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氟化钠组及粗多糖组在大鼠体内代谢速度较纯化多糖组和茶汤组快。氟化钠组经代谢排出氟含量最高,且在骨中蓄积量最高。纯化多糖组和茶汤组吸收代谢较慢,胃肠道中残留较多,在骨中蓄积量较少。结论:不同形态氟在大鼠体内吸收代谢存在差异,与氟化钠相比,茶叶中不同形态氟在体内代谢速度较慢,不易被吸收利用,毒性比氟化钠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研究冲泡条件对青砖茶汤色、香、味品质及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的影响,为消费者品饮青砖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理化成分检测,分析了冲泡条件对青砖茶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冲泡试验结果表明,茶汤感官评分随茶水比例的增大而上升、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而下降、随冲泡时间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茶汤红黄度与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浓度随冲泡时间延长而增大,随茶水比增大、冲泡次数增多而减小,明亮度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正交试验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茶水比对茶汤香气和汤色评分影响显著,冲泡时间对茶汤汤色评分影响显著。不同冲泡条件对青砖茶茶汤香气、汤色、滋味影响力均为茶水比 > 冲泡时间;青砖茶最佳冲泡条件为:茶水比为1:60 (g/mL)、沸水冲泡5 min,得到的茶汤香气,汤色和滋味的综合评分较高。结论 冲泡茶水比为1:60 (g/mL)、沸水冲泡5 min时能更好展现青砖茶的色香味品质,且冲泡次数不宜超过3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