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福建省4 个果梅主栽品种青竹梅、龙眼梅、杭梅和白粉梅为试材,分析测定果实的主要性状和营养成分,包括单果质量、果实大小、VC、总酚、类黄酮、可溶性糖、有机酸、香气组分以及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4 个果梅品种VC、总酚、类黄酮、可溶性糖、有机酸、香气组分以及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果梅主要可溶性糖为蔗糖,其次为葡萄糖和果糖;主要有机酸为柠檬酸,其次为苹果酸、琥珀酸、乙酸和奎宁酸;4 个果梅品种果实共检测出110 种挥发性物质,包括30 种酯类、26 种醇类、17 种醛类、15 种酮类、7 种酸类以及15 种其他类,其中有26 种物质为4 个品种共有成分,2-己烯醛、己醛、己醇和反式-罗勒烯醇可能是果梅特征香气的重要物质;4 个果梅品种含有较高的K、Ca和Se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得出综合得分品种最高为青竹梅,青竹梅果实挥发性物质相对总含量高于其他3 个品种且综合品质最佳,适宜作为选育果梅良种的育种材料。本研究结果为明确果梅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在良种选育、生产加工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青竹梅为试材,将果实采后分别置于4、14、24℃和室温(20℃~28℃)条件下贮藏,分析贮藏期间加工品质变化,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果实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4、24℃和室温相比,4℃贮藏可有效抑制青梅果实采后出汁率、果皮强度和果肉硬度等快速下降;可有效抑制青梅果实采后a*值上升和果实迅速黄化,从而保持采后鲜果绿色色泽,可抑制果实失重率上升,延缓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室温条件下果实采后迅速软化黄化,并较快积累大量丙二醛。不同贮藏温度下青梅果实采后糖酸物质和功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也有所差异。结果显示,低温贮藏可有效延缓果实采后成熟衰老,有利于保持青梅采后加工品质,该研究可为采后青梅果实贮运保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适宜低温贮藏对油?果实采后综合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室温为对照, 测定采后贮藏期间各项理化指标变化, 评价低温贮藏对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 与室温贮藏相比, (4±1) ℃低温贮藏能显著抑制果实采后腐烂率和质量损失率上升, 有效延缓贮藏中后期果实硬度下降和丙二醛含量积累; 可延缓果实贮藏后期可滴定酸、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下降, 维持蔗糖含量。结论 低温贮藏可有效延缓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李果实采后品质变化及建立李果实采后货架期预测模型。方法 本试验设置了3种温度(4、15、25℃),并定期测定生理生化指标。采用零级动力学模型和一级动力学模型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基于品质变化的李果实采后货架期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精确度。结果 低温明显延缓了果皮强度和果肉硬度的下降和果实失重率的上升,同时也延缓了花色苷含量的积累,对总酸含量影响不明显。根据果皮强度、果肉硬度和失重率变化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通过验证发现基于失重率变化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具有最好的精确度,相对误差值低于10%。结论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可快速预测果实剩余货架期,为贮藏和货架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取汁工艺对青竹梅出汁率及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新鲜青竹梅为实验材料, 研究水浴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复合酶法对青竹梅出汁率的影响, 对比分析3种方法在最优条件下的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类黄酮和总酚等指标差异。结果 水浴提取法最优工艺料液比1?4(g:mL), 水浴温度80 ℃, 水浴时间60 min, 出汁率52.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最优工艺: 料液比1?4(g:mL), 超声波功率140 W, 提取温度60 ℃, 提取时间20 min, 出汁率53.2%; 复合酶解法最优工艺: 果胶酶添加量为0.6%, 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2%, 酶解温度40 ℃, 酶解时间90 min, 出汁率66.6%。结论 3种方法均可有效提高青竹梅出汁率, 但复合酶法出汁率最高且综合营养成分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研究乌梅改善消化不良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挖掘乌梅潜在活性成分,通过Sea和STP数据库预测相关作用靶点;通过DisGeNET、OMIM和GeneCards 数据库筛选消化不良的相关疾病靶点;通过Venny在线平台映射筛选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分析,通过cytoscape分析连通度、节点紧密度和介数筛选关键靶点,并利用DisGeNET数据库分析靶点类型;使用Auto dock相关软件对关键靶点与对应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采用DAVID数据库对乌梅改善消化不良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筛选出乌梅11个潜在活性成分及其182个作用靶点,与消化不良相关的789个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50个潜在作用靶点,包含SRC, EGFR, AKT1, PIK3R1等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与生物过程相关的条目145个,与分子功能有关的条目51个,与细胞组分相关的条目有22个;KEGG通路分析显示与75条通路相关,涉及癌症中的蛋白多糖、催乳素信号通路、癌症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Rap1 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乌梅改善消化不良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可为其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贮藏温度对芙蓉李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室温和低温贮藏对芙蓉李果实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为芙蓉李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方法以室温为对照,测定采后贮藏期间各项理化指标变化来评价不同温度对芙蓉李果实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低温贮藏可有效抑制芙蓉李果实采后贮藏期间腐烂率和失重率上升,延缓果实硬度下降、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结论低温贮藏可提高芙蓉李采后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乙烯利、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芙蓉李采后常温贮藏期间果实品质和生理的影响,为芙蓉李采后成熟调控和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采用600 mg/L的乙烯利、20μL/L的1-MCP处理芙蓉李果实,置于(25±1)℃、85%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定期取样测定果实品质及生理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果实经乙烯利处理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otal soluble solids,TSS)和花色苷含量显著提高,可滴定酸含量(titrate acid,TA)显著下降,但加速了果实硬度下降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积累,抑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酶活性,诱导了贮藏后期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升高;而1-MCP处理显著延缓果实硬度下降及花色苷含量上升和MDA含量积累,使SOD及贮藏前期POD和CAT等维持较高酶活性。乙烯利处理可加速芙蓉李果实成熟软化与衰老进程,使果实在短期内成熟,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和加工适应性,但不耐贮藏;而1-MCP处理延缓了芙蓉李果实成熟衰老,提高果实耐贮性,可延长贮藏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福建10个不同产地‘芙蓉李’果实品质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分析果实品质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地区差异,以及影响各果实品质的主要矿质元素。方法 采集福建10个产地果园的‘芙蓉李’,测定8个品质指标和10种矿质元素含量,利用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地区间品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相关性和通径系数。结果 不同产地间各果实品质指标、矿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果重与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Mg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色泽亮度因子L*与Z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3)、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85),色泽红色因子a*与Zn呈显著负相关(r=-0.706),色泽黄色因子b*与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77)、而与Fe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05)。通径分析表明, N对单果重的直接影响最大, P对硬度的直接影响最大, Mn对固酸比的直接影响最大;Zn是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色泽因子L*、a*均具有最大直接影响的元素,Fe是对可滴定酸、色泽因子b*有最大直接影响的元素,对‘芙蓉李’品质指标直接影响较大的元素还有B、Ca、K等。结论 ‘芙蓉李’果实品质是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生产中应协调好各种矿质元素的配比以提高果实品质,实现优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采前套袋对油?果实代谢产物、代谢途径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套袋后油?果皮和果肉着黄色。基于UPLC-MS/MS技术鉴定到604个油?果实代谢物,采前套袋改变果实代谢特征和代谢途径,筛选出显著差异代谢物58个,上调物质22个,下调物质36个;其中,与滋味相关的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与滋味相关的氨基酸部分差异显著。基于GC-IMS技术鉴定到油?果实含有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4种、酮类3种和其他1种共27个挥发性物质,多数酯类物质在未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多数醇类物质在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采前套袋与未套袋油?果实挥发性成分具有不同的指纹图谱。基于中药数据库和已鉴定代谢物查询到199个活性成分,根据筛选标准得到37个关键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