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7篇
轻工业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消毒柜是众多餐馆的必备消毒设备之一。但调查显示,由于使用成本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消毒柜往往成为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对餐馆消毒柜使用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烹饪实验室原料采购管理的意义、原料采购方法,指出在烹饪实验室原料采购管理中控制的具体环节是人员控制、价格控制、供货时间控制、原料质量控制和原料数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以雅江鲜松茸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使用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鲜松茸对鸡汤滋味贡献很大,电子舌鲜味强度值从2.1提高到8.0。采用GC-IMS方法共检出45种化合物,加入松茸后醛类含量从47.88%下降到21.13%,由ROAV值(128.08)确认3-甲基-1-丁醇是松茸鸡汤的关键化合物。其中,伞花烃、3-辛醇、正辛醇是松茸鸡汤的特征化合物,使松茸鸡汤呈现独特的汽油味、苔藓清香、坚果香味、蘑菇气味和金属气味。炖煮5 min后,鸡汤中松茸特征风味最明显,达到最佳食用效果。研究结果为雅江松茸鸡汤风味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分析川式和韩式两种特色烧烤酱部分感官指标和挥发性特征风味,实验采用感官评价、电子鼻、色差仪和气质联用仪(GC-MS)等进行检测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川式烧烤酱的感官得分较高,但两者感官评分差异不大;电子鼻结果显示两种烧烤酱的总体风味差异不显著;色差计结果显示韩式烧烤酱的L*值、b*值较高,而川式烧烤酱的a*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陈酿年限料酒的差异,实验采用密度计、色差仪、电子舌、电子鼻、气质联用仪结合雷达图、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烹调料酒(A)、3年陈酿料酒(B)和6年陈酿料酒(C)在密度、可溶性固形物、色差、整体风味轮廓以及具体风味物质等维度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份的料酒密度差异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陈酿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料酒颜色深浅与陈酿时间呈正相关;电子舌和电子鼻数据融合主成分分析表明,A,B在整体风味轮廓上较为相似,与C差异较大。气质联用分析表明,3个样品共检测到28种挥发性物质;A,B,C分别检测到25,21,19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72.858%、84.200%和83.893%;醇类物质和酯类物质是3种料酒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醇类物质含量由高到低分别是B>C>A;酯类物质含量依据陈酿年限不同呈递增关系;甲酸乙烯酯、乙酸乙酯和异丁醇可能是3个样品的主要挥发性物质;酯类物质、酸类物质可能是不同陈酿年限料酒挥发性物质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E-Nose结合GC-MS分析两种花椒精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花椒精油和青花椒精油进行风味成分分析和抑菌活性研究,利用电子鼻联合气质及抑菌实验,为花椒精油在食品行业的保鲜利用及研发新型食品抑菌复配剂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GC-MS、电子鼻测定两种花椒精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其做出比较和分析;通过打孔法、滤纸片法、二倍稀释法分别测试两种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通过GC-MS有11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被检出,红、青花椒精油分别被检出74种、65种,且有28种为共有成分,分别为萜烯类、烃类、醛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杂环化合物及其他类共9类,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是萜烯类和醇类、萜烯类和其他类;红花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5,5.00,2.50 mg/mL,青花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25,2.50,2.50 mg/mL。两种花椒精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种类及类别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含量上差异较小,故红花椒精油和青花椒精油可以通过复配使其抑菌达到较优效果;青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红花椒精油,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却小于红花椒精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等级俄色绿茶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差异。方法 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对极品(LCJP)、特级(LCTJ)、一级(LCYJ)俄色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检测, 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法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模型评价识别3种不同等级俄色绿茶间的香气差异。结果 电子鼻和GC-IMS分析结果均表明3种等级茶叶香气特征有显著差别, 其中LCYJ与LCTJ风格相似, 而LCJP风格独特。GC-IMS在3种茶样中共检测出39种挥发性成分, 主要为酯类、醛类、酮类、醇类物质; OPLS-DA模型筛选得到25个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 VIP)大于1的特征物质, 乙醇、月桂烯在LCJP样本中含量最低, 是引起LCJP茶汤香气清淡风味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 利用电子鼻结合GC-IMS可实现俄色绿茶不同质量等级的有效甄别, 对俄色绿茶的质量化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研究可为后续俄色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产香酵母菌、高产酸醋酸菌以及产多糖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将3株功能菌应用于四川保宁醋中进行接种强化发酵。单菌强化发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1(接种产香酵母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数及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7.39%、20.23%,达到27种、79.65%;强化组2(接种高产酸醋酸菌)与强化组3(接种产多糖乳酸菌)酸度分别上升了82.75%、155.75%,稳定在3.18%、4.45%,其中有机酸含量增幅在23.46%~389.21%之间;强化组3多糖质量浓度提高了68.43%,高达1 143.78 mg/L。采用混菌设计确定强化发酵最佳接种比例,其结果证明在总接种量1%,接种比例为酵母菌40%、醋酸菌16%、乳酸菌44%条件下,所得食醋的效果最佳,其酸度为5.28%,挥发性物质种数为30种,感官评分85.65。研究结果为改善保宁醋风味、提高出醋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从泡菜中分离纯化生花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其为毕赤酵母菌。选用竹笋、竹叶、竹笋壳、宣木瓜、大蒜5种植物,利用水提取法和酒精提取法对各植物进行提取。采用牛津杯抑菌试验法找出对泡菜产花酵母抑制作用最强的植物及其提取方式,结果显示抑菌效果最好的是大蒜水提取液。对大蒜水提取液的提取时间、pH、浓度比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较好的提取时间为4~6 d、提取液为pH 2.5~3.5、提取浓度比为1︰9~1︰11。根据各单因素试验数据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条件并进行验证,得出大蒜水提取液在提取6 d、提取液p H 3.5、提取浓度比1︰11的提取条件下对毕赤酵母的抑制效果较强,研究为工业化生产中防止泡菜腐败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鱼香调味汁在加热前后的滋味变化,对4个地区8个品牌的鱼香调味汁进行电子舌检测,结合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将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主成分(PCA)和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加热前,8个品牌的鱼香调味汁按地域聚类,四川地区的鱼香调味汁滋味较为特殊。加热后,除个别样品外,依然按地域聚类,但样品之间的差异缩小,相似性增加。试验结果对鱼香调味汁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