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1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115篇
电工技术   40篇
综合类   115篇
化学工业   690篇
金属工艺   73篇
机械仪表   134篇
建筑科学   195篇
矿业工程   16篇
能源动力   204篇
轻工业   484篇
水利工程   20篇
石油天然气   24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85篇
一般工业技术   544篇
冶金工业   9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24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是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在车辆通信领域的特殊应用。其通过专用短程通信(DSRC)技术为车-车(V2V)、车-路(V2I)基单元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然而,VANET网络内广泛存在的并发广播冲突问题使得车辆频繁丢失数据包,遭受潜在的交通安全隐患。针对并发广播冲突问题,目前已有较多的解决方案,但绝大多数未对这些方案进行详细的分类阐述。对并发广播冲突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各个方案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分析了各个方案的优越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在相应指标上的表现评价了各个方案的性能。总结出目前的方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碳化硅陶瓷高速磨削过程中,磨粒对工件材料强力冲击,应变率剧增、复杂显微结构对应力波传送响应转变,材料力学行为发生变化,目前高速磨削对材料去除机制影响的物理本质认识还不清楚。为此,开展磨削速度对SiC陶瓷磨削裂纹损伤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单颗磨粒磨削SiC陶瓷试验,分析了磨削速度对SiC陶瓷磨削表面形貌、磨削亚表面裂纹损伤深度、磨削力和磨削比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SiC陶瓷材料以脆性方式去除时,磨削速度对裂纹损伤影响最为显著,随着磨削速度从20 m/s增加到160 m/s,磨削亚表面裂纹损伤深度从12.1μm快速降低到6μm。采用Voronoi法建立了金刚石磨削多晶SiC陶瓷有限元仿真模型,当磨粒切厚为0.3μm,磨削亚表面损伤以微裂纹为主;当磨粒切厚为1μm时,随着磨削速度增加,磨削亚表面裂纹损伤深度从14.7μm降低到4.6μm,磨削亚表面宏观沿晶裂纹逐渐变为微观裂纹。基于位错理论和冲击动力学理论,揭示了高速磨削过程中位错密度的增加和晶界反射应力波对应力场削弱作用是高速磨削SiC陶瓷裂纹损伤“趋肤效应”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现有光伏电站通过检测频率变化,采用下垂控制调节出力抑制源侧随机无规则出力波动,调频过程存在时间滞后性。基于自校正控制,提出一种可平滑光伏秒级出力波动的光伏电站频率主动支撑控制策略,根据受扰光伏电站光照波动情况,通过前馈补偿主动校正自身有功参考值,重新自适应分配各光伏电站有功给定值,实现在频率明显变化前主动补偿受扰电站的出力波动。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算例,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下垂控制,自校正控制在扰动下可将频率最低点提高约0.04 Hz,并使得平均频率变化率降低约26.06%,有效提升了系统频率性能。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子鼻技术,建立了花生受不同霉菌感染后的霉变程度及毒素含量的同步快速检测方法。花生经辐照灭菌后接种5 种常见霉菌(3 种产毒菌株、2 种非产毒菌株),于培养箱(26 ℃、相对湿度80%)中培养6 d。每天取出不同霉菌污染的样品采集电子鼻信号,同时测定其菌落总数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含量,建立不同霉菌感染下霉变程度及毒素含量定性判别模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霉菌污染下有一定的聚类趋势,且污染样品位于可接受样品的上方;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整体准确率达到80%以上,其中根据产毒菌株和非产毒菌株分类正确率高于95.7%,根据AFB1含量分类正确率90%以上,根据菌落总数分类正确率较低。所有模型中假阴性均低于17%。因此,电子鼻技术对不同霉菌感染下的霉变程度及毒素含量的测定具有可行性。未来研究应继续扩大样品数量,补充受其他更多霉菌侵染及不同品种的花生样品,同时考虑实际情况,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真实图像生成虚拟驾驶场景视图时,首先要从图像中移除车辆、行人等前景目标,以便获得不包含移动目标的背景图像。针对原始Criminisi算法存在的图像破损区域在修复后会出现模糊效应、边界不够平滑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在处理掩膜图像环节使用开运算,并优化原始优先权函数的改进算法。运用MATLAB仿真平台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算法修复时间平均缩短了16.5 s,峰值信噪比平均高出原算法1.65 dB。该算法还原了图像中更多的道路信息,弥补了Criminisi算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针对太阳辐射引起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进而造成大量光伏发电并网时对电网稳定性和安全的危害,提出一种新的太阳辐射超短期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对多个关键气象变量进行数据融合和特征转换,然后构造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模型,实现对未来15 min的太阳总辐照度的超短期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模型相对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可有效提高超短期太阳总辐照度的预测精度,且相对持续模型在相对方差上提高了约14%。  相似文献   
7.
王洪波  姚嘉凌 《包装工程》2022,43(15):281-288
目的 针对存在系统未建模特性和负载变化下码垛机器人关节空间轨迹跟踪控制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结合时延估计技术与自适应积分滑模面的控制策略。方法 根据圆饼工件分拣需求,设计一款桌面式码垛机器人系统,推导机器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给出关节空间轨迹规划算法,并基于无模型思想设计关节空间轨迹跟踪控制器。结果 利用雅克比伪逆法可反解出机器人的关节角;通过所提的轨迹规划算法能有效获得各关节运动轨迹;与PID控制器和积分滑模控制器相比,文中所提控制器具有较好的控制精度、较强抗干扰性和较高的鲁棒性。结论 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时延估计技术的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器是合理的,能使得码垛机器人完成圆饼工件的分拣任务,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晓艺  吴智慧 《包装工程》2022,43(22):95-104, 113
目的 为较全面整合医用家具产品的相关资料,研究医用家具与医患使用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旨在为医用家具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方法 从医患群体的实际诉求出发,调研市场现有产品,并对医院、诊所等医疗场所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用户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搜集医务工作者及民众对医用家具的需求意愿。结果 分析总结了医患人员的心理、生理状态及行为表现;结合医用家具消费市场现状,收集了国内外较大规模的277家医用家具品牌的6 270条产品资讯。整合家具品类、材质、色彩等方面,并着重对医用家具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收集到128名医务人员与278名普通民众对现有医用家具的满意程度与需求意愿。结论 以医患人员的需求层次理论框架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功能、环保、安全、人性化及美观全方位的医用家具设计原则与方法,并提出了一款多功能诊床的改良设想。  相似文献   
9.
10.
Developing efficient, stable and ideal urea oxide (UOR) electrocatalyst is key to produce green hydrogen in an economical way. Herein, Ru doped three dimensional (3D) porous Ni3N spheres, with tannic acid (TA) and urea as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resources, is synthesized via hydrothermal and low-temperature treated process (Ru–Ni3N@NC). The porous nanostructure of Ni3N and the nickel foam provide abundant active sites and channel during catalytic process. Moreover, Ru doping and rich defects favor to boost the reaction kinetics by optimizing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or dissociation of intermediates and reactants. The above advantages enable Ru–Ni3N@NC to have good bifunctional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alkaline media. Only 43 and 270 mV overpotentials are required for hydrogen evolution (HER) and oxygen evolution (OER) reactions to drive a current of 10 mA cm?2. Moreover, it also showed goo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neutral and alkaline seawater electrolytes for HER with 134 mV to drive 10 mA cm?2 and 83 mV to drive 100 mA cm?2, respectively. Remarkably, the as-designed Ru–Ni3N@NC also owns extraordinary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toward UOR. Moreover, using the synthesized Ru–Ni3N@NC nanomaterial as the anode and cathode of urea assisted water decomposition, a small potential of 1.41 V was required to reach 10 mA cm?2. It can also be powered by sustain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wind, solar and thermal energies.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earth's abundant resources, this work provides a new way to develop multi-functional green electrocataly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