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0篇
机械仪表   1篇
无线电   4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川  黄在朝  陶静  贾惠彬 《电信科学》2018,34(10):47-52
目前满足系统保护通信网络的路由算法是在综合时延和可靠性的要求下,计算一条快速且可靠传输的路径,而没有考虑到当电网发生故障或网络中通信量过大时,通信网络中许多节点的排队时延会极大地增加,忽略排队时延对路径传输总时延的影响会导致路径的错误选择,从而影响系统保护的实时性。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排队时延的路由选择算法,用于计算信息传输总时延最小的最优路径,以提高系统保护通信的实时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提出的路由选择算法计算得到的路径在满足系统保护可靠性要求的基础上信息传输总时延最小。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力无线专网中强干扰、高故障风险等场景下保障终端通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安全风险的高能效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法。首先,分析基站的能耗组成,建立系统能效最大化的资源分配模型;然后,采用K-means++算法对网络中的基站进行分簇,从而将整个网络划分成多个独立区域,并在各个簇内单独处理高风险基站;其次,在每个簇内,基于基站的风险值对高风险基站进行休眠,并把高风险基站下的用户转移连接到同一簇内的其他基站;最后,在各个簇内进一步优化正常工作基站的传输功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站分簇操作大幅降低了基站休眠和功率优化分配的复杂度,并且在关闭了高风险基站之后,整体网络的能效从0.158 9 Mb/J提升至0.195 4 Mb/J。所提的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  相似文献   
3.
余勇  郭骞 《计算机科学》2017,44(11):207-220, 231
移动应用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移动应用开发周期短、迭代速度快等特点,使得移动应用的测试面临挑战,许多应用没有经过充分测试就被投放到市场,其中可能包含程序缺陷,从而影响用户体验。模型驱动的测试方法是最有效的测试方法之一,在功能、性能、可用性、安全等测试方面均有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的自动化程度。移动应用领域与传统研究领域的模型驱动测试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模型构建方法的不同,因为移动应用是事件驱动的。提出了一种构建移动应用行为状态机模型的方法。首先通过逆向工程的方法得到移动应用的中间码;然后在中间码上通过动静态结合的方法生成事件表;最后,建模时通过在系统层扫描屏幕变化来判断是否出现新状态,并定义所有出现的状态, 从而组成最终的模型。该方法一方面避免了源代码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模型的覆盖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准确有效地构建移动应用的行为状态机模型,解决现有移动应用测试中模型构建存在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使用STM32微控制器作为处理器的系统中,常采用递减函数实现延时,该方法适用于一般延时,实现精确延时时误差较大.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SysTick中断实现精确延时的方法,该方法能大大提升延时精度.通过实验验证,SysTick中断方式可将1μs延时的误差由26%降低至3%.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网公司电力调度交换网演进需求及试点现状,提出了调度软交换的演进不确定因素,制定验证方案并测试论证软交换在公司调度交换网应用中的业务匹配、可靠性、互联互通及组网架构等情况,为国网公司下一代调度交换网络的演进提供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姚继明 《计算机科学》2016,43(Z11):282-285
基于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的通信特点和应用需求,分析电力光载无线通信系统的局限性,提出光载无线和无线多跳相结合的分层混合组网架构。考虑到输电场景的链式组网特点,为保证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并防止网络单点失效带来的网络中断问题,提出3种多跳链路维护方法,对输电场景的通信系统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支撑电力业务规划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时延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集中控制理念的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为网络的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也同时在业务的端到端传输时延中引入了控制时延。详细阐述了SDN架构下,硬件资源和流表下发模式对控制时延的影响,在仿真环境和实际测试中,开展了两种流表下发模式下端到端时延对比和应用系统控制时延对比。从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Reactive模式拥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与灵活性,但会引入高控制时延,Proactive模式的控制时延很低,但需要人工干预和预配置。基于对比结论,结合现网业务承载方式,建议电力通信网中涉及路由的承载方式可采用SDN技术进行优化,通过预配置业务路径,以Proactive模式保障实时性,同时支持Reactive模式,应对复杂网络的灵活性需求。  相似文献   
8.
实时性与灵活性的平衡,是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应用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对传统架构下传输网与数据网的时延进行测算,分析得出SDN架构下2种流表下发模式对控制时延的影响,在仿真和测试环境中,基于电力通信业务端到端时延的容忍度,提出基于SDN的跳数控制策略和混合模式流表下发策略,经分析得出:SDN引入的额外控制时延,可以通过对跳数进行控制,从而满足时延容忍度;混合模式流表下发策略可以在满足时延容忍度的前提下,动态平衡实时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行政交换网演进方向采用IMS技术体制,IMS行政交换网的建设面临着核心网、承载网、接入网等一系列建设规划研究工作.将来总部及各省公司IMS交换网之间以及与公网运营商的互联互通及各单位的号码资源分配问题,涉及号码变换设计.通过对国家电网行政交换网现状调研及对IMS关键技术、架构进行研究,结合电力专网的特点,提出了公司IMS行政交换网号码变换设计方案,为公司交换网整体有序演进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电力系统的进步离不开ICT技术的支撑。近年来各类ICT技术迅猛发展,给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愿景。通过梳理电力系统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和对ICT技术的核心需求,系统化分析了部分新兴ICT技术对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挑战,并基于不同的理想偏好,分析了未来可能的电力自动化发展愿景。指出:当前电力系统对ICT技术有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通信支撑等多方面的复杂需求,而各类ICT技术通过相互协同从基础设施层、设备层、数据层、应用层等多个层次提供了系统支撑。面对成本、可靠性等各方面约束,通过不同的理想偏好,有不同的发展愿景,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等技术具有普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