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4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33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周炎是微生物感染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疾病,是造成人类失牙的最主要的口腔疾病,在我国成人中患病率高达80%以上.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44岁组牙周健康率仅为14.2%,而且随年龄增加牙周炎的患病率和患病程度都有所增加.患重度牙周炎的牙列完整患者,其牙周袋壁的感染面积总和可达72 cm2,这样大面积而又隐蔽的感染病灶若长期存在,可导致体内免疫和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3例嗜酸细胞腺瘤、15例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腮腺(95.6%),23例患者经局部切除后均无复发,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即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包膜完整.嗜酸细胞腺癌亦为腮腺多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涎腺肿瘤,局部复发(50%)、区域淋巴结转移(50%)和远处转移率(28.6%)都较高,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该肿瘤的诊断除依据常规病理特点外,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均可证明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为大量线粒体,可辅助诊断,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因特异性强、简单易行更加适用.结论:涎腺嗜酸细胞肿瘤较少见,嗜酸细胞腺瘤预后较好,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嗜酸细胞腺癌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线粒体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颌骨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dentinogenic ghost cell tumor,DGCT)复发和恶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外科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5年来就诊的53例含有影细胞及间充质诱导成分的混合性牙源性肿瘤,总结DGCT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并对其组织学形态进行观察.结果:53例牙源性肿瘤中,14例为DGCT,其中10例复发,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2.4岁,症状均为骨性膨隆.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减低影,大部分病例边界不清或侵犯邻近组织,其中7例发生在上颌骨(2例癌变、2例细胞生长活跃),3例发生在下颌骨(1例细胞生长活跃).10例复发患者的首次手术方式均为刮治.结论:颌骨DGCT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初次手术处理不当极易复发,多次复发有癌变风险;刮治手术不适宜DGCT;对于边界不清的上颌骨病变,尤其对于活检或冰冻病理报细胞生长活跃的病例,应尽可能扩大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单独应用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口腔颌面-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头颈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43人,因全身或局部因素不能进行手术切除,肿瘤部位包括腮腺、舌、上颌、颌下、咽旁、颅底颞下凹和口底.肿瘤直径为2~8 cm.本组患者均采用了单独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粒子活度2.59×107~2.96×107 Bq(0.7~0.8 mCi),周缘匹配剂量为120~160 Gy.术后复查随访,统计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以及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使29人获得了肿瘤完全消退(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7人消退大于5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4人消退小于50%,2人无效,有效率CR+PR为83.7%.术后随访时间为8~48个月,平均21个月,失访1人,局部控制率为79%,总生存率为76.7%,最长无瘤生存已达48个月,未发现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对于手术禁忌的患者或无法切除的腺源性肿瘤,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有效成分为5.53%(质量分数)柠檬酸钾的抗敏感牙膏缓解牙本质敏感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牙本质敏感的评价采用冷空气喷吹法,在常温下,距离牙面1 cm处气枪吹压缩空气,受试者确认是否敏感,采用数字化疼痛评判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受试者的敏感程度.按照临床试验研究受试者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受试者.基线时纳入受试者67人,按照性别和年龄组将纳入的受试者分层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6人,对照组31人.试验组使用含5.53%(质量分数)柠檬酸钾的抗敏感牙膏,对照组使用空白对照牙膏,每天刷牙两次,每次至少1 min,在基线、4周、8周时分别回访受试者.结果:65名受试者完成了8周的临床试验研究,57名受试者(试验组31人,对照组26人)符合研究过程的各项要求,其资料用于结果评价.从基线到8周评价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冷刺激敏感VAS值和主观敏感VAS值均显著减少,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从基线到4周冷刺激敏感VAS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基线到8周时主观敏感VAS值的变化在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含有5.53%柠檬酸钾的抗敏感牙膏可有效缓解牙本质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社区定期龈上洁治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平行对照、盲法设计,将某社区66名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实验组Ⅰ(牙周基础治疗组,22例)、实验组Ⅱ(社区龈上洁治组,19例)及空白对照组(25例),并于基线治疗或检查完成后6周、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复查和复治,比较各组牙周临床指标、血糖代谢水平的变化.结果:Ⅰ、Ⅱ组各项牙周临床指数均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其中探诊深度分别减少0.71和0.70mm,显著高于对照组改变0.20mm(P<0.05).3组附着水平增加依次为0.86、0.57和0.03 mm,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依次为0.03、0.00、0.00).Ⅱ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1.01%,P=0.03),且与牙龈炎症改善显著相关(r=0.51,P=0.03).结论:定期龈上洁治能显著改善牙周健康及血糖水平,可用于社区糖尿病患者基本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作为人牙髓细胞(dental pulp cells,DPCs)组织工程学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并探讨PRP促进DPCs矿化的作用.方法:应用经典的两步离心法制取PRP;分离培养DPCs,并经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染色鉴定细胞来源.实验分为4组,将PRP和第4代DPCs复合激活后,植入8只5周龄雌性裸鼠背部皮下作为实验组,将单独植入DPCs或PRP做为对照组,将单纯手术组做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处死动物,将生成物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植入4周、8周后,DPCs复合PRP组在裸鼠皮下均可见白色生成物,单独植入DPCs或PRP组未见生成物.DPCs复合PRP组HE染色可见矿化组织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COL Ⅰ)阳性表达.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与人牙髓细胞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并对人牙髓细胞有诱导矿化作用,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作为盖髓治疗的支架应用.  相似文献   
8.
桩核是用于根管治疗后修复牙齿残冠、残根的常见修复体,桩是粘固在患牙根管内用于获得桩核固位的部分,核是连接固定于桩之上,与牙冠剩余的牙体硬组织一起形成全冠预备体的部分.桩核可以分体或一体制作,用以初步重建缺损牙齿的临床冠外形,增加牙齿抗力,创造条件以利于进一步制作最终恢复牙齿功能、形态、颜色的外部全冠.多年以来,桩核的应用材料与制作加工技术不断改进,对牙齿残冠、残根的修复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无牙颌患者连续发[n]音时下颌位置的影响.方法:10名无牙颌患者,平均年龄为76.4岁.每一个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在不戴上腭托(对照组)和分别戴用3 mm、5 mm的上腭托时,用K7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下颌的位置,包括连续发[n]音4 s时下颌的位置和下颌息止颌位.结果:不戴上腭托(对照组)连续发[n]音时,垂直向的颌间距离的平均值为(1.69±1.26)mm,前后向的平均值为(1.74±1.18)mm,戴入实验上腭托后,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颌间距离都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戴实验上腭托(即对照组)的息止颌位时,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颌间距离的平均值分别是(2.91±2.28)mm和(2.56±1.88)mm,戴入实验上腭托后,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颌间距离都稍有减小,即戴3 mm上腭托分别为(2.52±1.88)mm和(2.46±1.64)mm;戴5 mm上腭托的颌间距离分别为(2.45±1.70)mm和(2.22±1.31)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总义齿患者连续发[n]音时,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下颌的颌间距离没有显著影响;总义齿患者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下颌息止颌位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微纳米生物材料目前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大量研究表明具有微纳米结构特征的生物材料表现出了积极的生物学响应。生物活性玻璃(BG)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是一类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而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NBG)因其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能,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对MNBG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制备、表征以及其表面类骨羟基磷灰石矿物在SBF溶液中的形成活性等方面,关于MNBG的细胞相容性以及基因激活性能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通过溶胶一凝胶法结合模板仿生技术合成了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形态的MNBG,并将其浸提液与MG-63细胞共培养,研究生物玻璃溶出物对细胞增殖,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证明相比于传统的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45S5)浸提液,MNBG浸提液能够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激活细胞成骨相关基因,上调相关蛋白的表达,为设计和制备具有基因介导作用的新型生物活性玻璃骨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