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0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3篇
轻工业   382篇
水利工程   7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溶剂酒花多酚提取物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70%丙酮水溶液和50%乙醇水溶液对酒花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并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提取液中总多酚的含量,发现70%丙酮对酒花多酚提取量(40.15 mg/g酒花)比50%乙醇对酒花多酚提取量(31.18 mg/g酒花)高出11%。选用水杨酸法测定了以上两种酒花多酚提取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并以抗坏血酸和茶多酚做阳性对照。结果表明,酒花多酚对羟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清除率在0~100μg/mL的多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各试样对羟自由基清除力大小顺序依次为:50%乙醇酒花多酚(IC50值为11.8μg/mL)>抗坏血酸(IC50值为33.5μg/mL)>茶多酚(IC50值为42.0μg/mL)>70%丙酮酒花多酚(IC50值为58.4μg/mL)。当试样浓度达到0.2 mg/mL时,50%乙醇酒花多酚对羟自由基清除率为99.7%,与Vc和茶多酚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70%丙酮酒花多酚(清除率为93.8%)。结论:极性大的酒花多酚组分其抗氧化活性高于极性小的酒花多酚组分。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对α-乙酰基-γ-丁内酯与Fe3 的显色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水溶液中,α-乙酰基-γ-丁内酯与Fe3 生成紫色的稳定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55nm处,其吸光度值与α-乙酰基-γ-丁内酯浓度在0.05%~0.50%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相关系数为0.9999,加标回收率为98.52%-101.22%.该法用于α-乙酰基-γ-丁内酯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获得与气相色谱测定相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利用国内外核桃资源,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贮藏前后国内外七种核桃油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五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且测定了七种核桃油脂的酸价及过氧化值。结果表明,核桃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90%左右,部分核桃品种各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贮藏后,各脂肪酸含量发生变化。不同品种核桃脂肪酸变化不同:酸价先缓慢增加,之后增加较快;过氧化值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品种核桃酸价及过氧化值变化有差异,但趋势相同。核桃油脂酸价及过氧化值与不饱和脂肪酸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以从藜麦种皮中提取的过氧化物酶为原材料,利用0.2%聚乙烯醇-3%海藻酸钠(PVA-CA)为载体,Ca Cl2溶液作固定剂,采用包埋法对藜麦种皮过氧化物酶进行固定。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藜麦种皮过氧化酶固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得到的最佳固定化条件如下:氯化钙浓度为7%,固定化时间为26 min,载体与酶液的比例为1.25∶1(m L/m L),在此条件下实际测得固定化酶的活性为416.5 U。实测值与理论值(417.4U)相差较小,充分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利用HPLC法测定生物硒醋和老陈醋中乳酸和醋酸的含量,并对其测定条件进行优化。应用以C18为色谱分析柱,检测波长为215 nm,流动相为2.5%NH4H2PO4缓冲液,样品稀释度为30倍,流速为1.0 min/m L,柱温为29℃,生物硒醋样品的最佳p H=2.5,老陈醋的最佳p H为2.7时,可以较好的分离、检测生物硒醋和老陈醋中乳酸和醋酸的含量,所有的检测在4 min内完成。同时当其他分析条件一定,p H=2.7时,醋酸和乳酸标样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84.23x-81.373,R2=0.9992、y=441.37x-68.321,R2=0.9979。当p H=2.5时,醋酸和乳酸标样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84.61x+72.201,R2=0.9993、y=389.82x+30.432,R2=0.9991。该检测方法重复性、准确度、精确度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00%1.07%,其中生物硒醋乳酸和醋酸标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00%110.00%、99.00%100.83%,老陈醋乳酸和醋酸标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00%101.00%、100.00%110.00%。此方法重复性好、准确性和精确性好,检测时间短。可以应用于生物硒醋和老陈醋的HPLC法有机酸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常健  王琪 《食品工业科技》2016,(02):209-212
为了找到一种简单高效的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本文采取对提取的微生物基因组DNA进行浓度测定的方法,比较了溶菌酶-SDS-蛋白酶K法、改良CTAB法和改良CTAB-溶菌酶法三种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溶菌酶-SDS-蛋白酶K法效果最好,可以获得质量较高的微生物基因组DNA,DNA浓度为1657.53 ng/μL;改良CTAB-溶菌酶法比溶菌酶-SDS-蛋白酶K法效果差,DNA浓度为1308.08 ng/μL;改良CTAB法对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比溶菌酶-SDS-蛋白酶K法更差,DNA浓度为1098.36 ng/μL。以提取到的微生物基因组总DNA为模板,进行16S r DNA基因的PCR扩增,在回收产物中目的条带清晰,表明提取到的微生物基因组DNA含量高、结构完整。整体实验结果表明,溶菌酶-SDS-蛋白酶K法对于提取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基因组DNA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油松花粉多酚,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油松花粉多酚,以VC为阳性对照,分别采用Fe3+-还原法、DPPH·清除法、水杨酸比色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来研究油松花粉多酚的还原能力及其对DPPH·、·OH、O2-·的清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当浓度均为6μg/m L时,油松花粉多酚对DPPH·清除率比VC高出16.33%,显著高于VC(p<0.05);当浓度均为8μg/m L时,油松花粉多酚对·OH清除率比VC高出32.03%,显著高于VC(p<0.05);当浓度均为6μg/m L时,油松花粉多酚对O2-·清除率比VC高出10.53%,高于VC但不显著;当浓度均为10μg/m L时,油松花粉多酚在700 nm处的吸光度为0.712,显著高于VC(A700 nm=0.353667,p<0.05),说明油松花粉多酚还原力强于VC。实验数据表明油松花粉多酚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和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且其还原能力及清除率均高于VC。结果表明油松花粉多酚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油松花粉多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之上,通过Plackett-Burman筛选,确定出提取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为显著影响因子,选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来优化油松花粉多酚的提取工艺。依据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和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油松花粉总酚得率的重要因素为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得出油松花粉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32 g/m L、提取时间为31 min、提取温度为51℃,在此工艺下总酚含量可达6.735 mg/g。实验结果显示,超声波辅助提取有效地优化了油松花粉多酚的提取条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黑小麦全麦粉以及与普通小麦特一粉配粉后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及其馒头品质。采用粉质仪、拉伸仪测定了黑小麦全麦粉以及配粉后面团的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通过质构仪和感官评定分析了黑小麦全麦馒头以及配粉的馒头品质。结果表明:黑小麦全麦粉的筋力较弱,面团韧性和延展性较差、易流变。黑小麦全麦粉馒头色泽略深、黏性和硬度大、回复性较弱,感官评分低于80分,表明不适合单独用来制作馒头。将黑小麦全麦粉与特一粉配粉后,混合粉的粉质和拉伸特性相比黑小麦全麦粉有所改善。当配粉比例为20%时,混合粉的面团流变特性与特一粉相当。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配粉后馒头的硬度、黏性、弹韧性、外观、色泽、比容各项指标相比全麦粉馒头得到了明显改善,感官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添加20%黑小麦全麦粉制作的馒头品质优于30%添加量。其中,紫粒配粉馒头的内部蜂窝结构细密均匀、表面光滑、色泽光亮,感官评分高于相同比例的蓝粒配粉馒头。   相似文献   
10.
连翘叶凝胶软糖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翘叶、白砂糖、明胶、卡拉胶及柠檬酸为原料,研制一种连翘叶凝胶软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进行配方优化,以色泽、弹性、形态、口感、口味为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感官评价及数据分析,最终得到连翘叶软糖制备的最佳工艺为连翘叶浓缩液12 g,复合凝胶剂3.5 g(明胶∶卡拉胶=2∶1,质量比),白砂糖15 g,柠檬酸0.15 g,以此配方研制的连翘叶软糖口感独特、风味诱人,具有一定的咀嚼性和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