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周少君  梁辉  黄芮 《食品科技》2016,(4):324-328
目的:探索广东省市售熟肉制品中沙门菌污染的风险,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2012年广东省熟肉制品中沙门菌的检测结果和201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膳食监测结果,按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程序,应用快速微生物半定量风险评估(swift Quantitative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 QMRA)软件,初步评价广东省熟肉制品中沙门菌污染的风险。结果:广东省每年预计因食用熟肉制品导致沙门菌的发病人数为908197人,发生概率为8.6×10-3。广东省市售熟肉制品存在的沙门菌污染致病风险较大,建议加强熟肉制品中沙门菌的卫生监管管理,并进一步开展食品中沙门菌的风险评估研究,以降低沙门菌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我国广东省主要海产鱼类在不同典型烹调加工方式下5种有害元素的加工系数,为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精确性提供评估参数。方法 基于广东省2个沿海地区居民常消费的19种海产鱼类,随机采样处理后分为清蒸组、油煎组、烘烤组和1个对照组(未烹调组),检测其总汞、甲基汞、总砷、镉、铅在烹调处理前后浓度的变化,并分别计算每种海鱼中总汞等5种形态有害元素的加工系数。结果 油煎和烘烤处理后海鱼中总汞、甲基汞、总砷、镉的浓度显著高于未烹调组(P<0.05),而清蒸后海鱼中铅的浓度显著低于未烹调组(P<0.05)。此外不同种类海鱼,相同烹调方式下其有害元素的加工系数存在一定差异,煎和烤的加工方式下海鱼中重金属的加工系数高于清蒸方式。结论 海鱼中总汞、甲基汞、总砷、镉和铅的浓度经过烹调加工后可发生显著变化风险评估时,应结合评估情形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系数提高风险评估精确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针对广东省本地产茶叶中13种常用农药,评估其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以期为生产监管、消费和制修订限量标准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采集2017—2020年广东省本地产茶叶110份,按照GB 23200.113—2018方法对13种农药进行残留检测,运用危害指数(HI)法评价其急性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及其累积暴露风险。结果 共检出8种农药残留,其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检出率和残留水平最高,该3种农药广东省居民茶叶慢性和急性累积摄入量分别为4.87×10-5 mg/(kg bw·d)和4.79×10-3 mg/(kg bw·d),分别占总农药摄入量的89.09%和86.01%,且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的规律。基于累积风险考虑,所有检出农药的慢性和急性累积摄入HI分别为3.69×10-3和4.66×10-1,摄入风险较低。结论 广东省居民通过本地产茶叶导致的多组分农药慢性和急性摄入风险低,但广东省本地产茶叶中农药残留现象普遍,应进一步加强规范农药在茶叶中的使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东省河粉类食品相关米酵菌酸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米酵菌酸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河粉类食品相关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5起因食用河粉类食品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毒21人,死亡9人,病死率为42.9%;临床特征出现较多的症状是呕吐、腹泻、腹痛;主要发生在第三、四季度。广东省5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涉事食品均为食品加工厂批量生产的湿淀粉制品或湿大米制品,且发现涉事河粉存在异于传统的特点:添加了较大量的淀粉;使用了脱氢乙酸钠;在常温下保存超过24 h,但并没有明显的腐败变质。结论 该5起河粉类食品中毒事件是罕见的由加工食品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需要进一步分析该类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消费提示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引导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合理保存食品,并在保质期内销售和食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东省城市居民的脂肪及脂肪酸的摄入水平与食物来源.方法 2017-2018年选取广东省5个城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岁及以上居民,运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膳食摄入信息.结果 广东省城市居民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671.9 kcal,脂肪摄入为69.2 g,脂肪供能比为39....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居民贝类水产品中镉暴露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贝类水产品中镉污染状况及居民对贝类水产品的消费情况,并对食用贝类水产品中镉暴露进行风险评估。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的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采集贝类水产品样品307份,监测其镉含量,并结合广东省居民贝类水产品消费量数据,采用点评估模型评价广东省居民贝类水产品中镉暴露风险。结果本次研究共检测307份样品,贝类水产品中镉总超标率为23.8%(73/307),中位数含量为0.630 mg/kg;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的镉超标率分别为19.4%(13/67)、23.5%(16/68)及25.6%(44/172),中位数含量依次为0.530、0.806及0.853 mg/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P0.05)。人群摄入贝类水产品中镉的平均暴露量为0.957μg/d,高消费人群的暴露量为4.511μg/d;分别占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PTMI)的1.91%和9.02%。结论广东省贝类水产品中镉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情况,但人群摄入贝类中镉暴露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2017—2018年广东省市售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状况为例,分析特定因素对AFB1污染的影响。方法 采集2017—2018年广东省21个地市637份花生油样品,记录其样品标签属性,并根据GB 5009.22—2016《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样品中AFB1含量。结合第五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气候大气再分析数据库(ERA5)获得的样品产地气象数据计算样品生产前1个月的平均数据,并分析其与AFB1含量关联性。结果 广东省2017—2018年市售花生油中AFB1总检出率为65.3%,超标率为24.6%。其中,定型包装花生油样品无超标,而散装花生油样品有较高的超标率,且AFB1含量中位数显著高于定型包装样品。在多个气候因素中“花生油生产前1个月的平均气温水平”与散装包装样品AFB1的超标率和含量有较强的关联,其中生产前平均气温超过25 ℃的散装包装样品AFB1含量中位数约为气温低于22 ℃样品的3.5倍。然而其他气候因素并未展现出与AFB1含量的相关性。结论 2017—2018年广东地区散装花生油样品AFB1具有较高的超标率,而花生油生产前1个月平均气温是影响其AFB1含量的重要因素。建议对广东省散装花生油的生产环境、生产方式进行重点关注并提高花生油质量,以减少居民AFB1等危险因素的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8.
以东莞特有的莞香茶为研究对象,在体外模拟胃液环境中(pH=3,37℃)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莞香茶清除亚硝酸盐能力的影响,并比较其与八种常见发酵/半发酵茶清除亚硝酸盐的能力。结果表明,莞香茶清除亚硝酸盐能力显著——在最佳冲泡条件(温度为100℃、时间为5 min)下,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为74. 80%,优于其他8种发酵/半发酵茶。该工作为莞香茶的科学饮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莞香茶的开发与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防腐剂(脱氢乙酸、ε-聚赖氨酸盐酸盐)和培养温度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湿米粉培养基上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方法:以1株自食物中毒事件样品中分离得到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接种至添加脱氢乙酸(1.0 g/kg)、添加ε-聚赖氨酸盐酸盐(0.25 g/kg)以及未添加防腐剂的湿米粉培养基中,置于10,26,36 ℃条件下培养,研究其在湿米粉中生长及产毒情况。采用修正的 Gompertz 模型构建初级生长模型。结果:在10 ℃条件下该菌生长缓慢且未产生米酵菌酸;在26 ℃条件下培养至96 h,该菌对照组和各试验组产生的毒素均超过500 μg/kg,在添加脱氢乙酸的样品中最早产生米酵菌酸,其最高质量浓度(1 484 μg/kg)略低于对照组(2 561 μg/kg)和ε-聚赖氨酸盐酸盐组(2 762 μg/kg);在36 ℃条件下该菌生长最为快速,各组产毒量均低于350 μg/kg。结论:湿米粉在10 ℃贮存可有效降低产生米酵菌酸的风险,脱氢乙酸、ε-聚赖氨酸盐酸盐均未能阻止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生长和产毒,需进一步探索能起作用的防腐剂,制定多手段结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2011-2012年广东省市售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状况,为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牡蛎中诺如病毒污染程度提供建议,达到预防和控制食用牡蛎引起诺如病毒胃肠炎疾病的目的.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广东省部分沿海城市进行市售牡蛎的采样检测,对其诺如病毒污染状况进行连续两年监测,采用荧光RT-PCR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标本基因分型,并对不同城市、季节及场所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污染情况及基因分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牡蛎中诺如病毒总检出率为14.9% (41/275);四个季节牡蛎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依次为4.4%、15.7%、18.2%和36.7%;从基因分型分析,GⅠ型病毒株检出率为4.0%,GⅡ型病毒株检出率为6.2%,GⅠ和GⅡ型病毒株同时检出率为4.7%.结论 2011-2012年广东省市售牡蛎的诺如病毒污染情况在市场、餐饮场所以及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基因分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呈现明显季节性特点,以冬季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