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7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2篇
化学工业   28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22篇
轻工业   1981篇
水利工程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期杂交优化后赤芝菌种经液体深层发酵后,提取灵芝菌丝体多糖,并过DEAE-Sepharose Fast Flow柱分离纯化,利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HPSEC)检测多糖级分的纯度,采用完全酸水解PMP柱前衍生化RP—HPLC测定多糖级分的单糖组成,多角度光散射仪联用装置(SEC—MALLS)测定其绝对重均分子量(Mw),并且根据分子旋转半径与分子摩尔数的关系曲线斜率初步推断其空间构象。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得到3个多糖级分GLMP1、GLMP2和GLMP3,HPSEC检测其峰面积百分比分别为93.58%,97.64%,99.19%,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GLMP1、GLMP2和GLMP3均含有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但单糖摩尔比各异。SEC—MALLS测试GLMP1、GLMP2和GLMP3的Mw分别为4.526×105,4.603×104,3.760×103 g/mol,3个多糖级分构象可能均为高度紧缩且具有分支结构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不同处理对贮藏0~60 d期间蓝靛果实贮藏品质及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为蓝靛果贮藏保鲜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以蓝靛果为实验材料,采后将其装入保鲜箱中,用1−甲基环丙烯(1-MCP)、乙烯吸收剂(EA)、1-MCP+EA进行处理,在(−0.5±0.3)℃下贮藏60 d,每隔15 d取样观察果实的感官品质,并测定其营养、生理及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3种处理方式均能保持果实较好的感官特性,延缓果实抗坏血酸、花色苷、总酚和黄酮等含量的流失,以及果实的软化;在贮藏60 d时,处理组果实的呼吸强度分别比对照组果实的呼吸强度低22.73、12.92、34.04 mg/(kg.h),乙烯生成速率分别比对照组果实的低6.38、3.98、10.11 μL/(kg.h);可抑制超氧阴离子(O2.)活性、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升高,保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通过SPSS分析可知,综合得分顺序为CK<EA<1-MCP<1-MCP+EA,表明1-MCP+EA处理的效果最好。结论 1-MCP+EA处理对蓝靛果贮藏60 d的保鲜效果最好,可更好地保留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利于运输和销售。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了从油茶粕中提取茶皂素的工艺参数。单因素实验最佳条件:乙醇体积分数为7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4。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为影响因子,以茶皂素提取得率作为响应值,进行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茶皂素最佳提取条件是乙醇体积分数为72%、提取时间为3.8 h、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4.5,提取得率预测值为14.54%,验证实测值为14.22%,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2.20%。  相似文献   
4.
刘成梅  张鸿  罗舜菁  钟寒燕  陈婷婷  黄丽 《现代食品科技》2008,24(12):1264-1267,1206
本文采用单纯鞣酸还原法和传统柠檬酸三钠法分别制备了40nm胶体金,并用它们进行氨苄青霉素全抗原标记实验;通过光谱扫描、纳米粒度仪检测等多种方法对两种胶体金进行蛋白标记前后的质量对比鉴定,通过抑菌试验进一步验证蛋白标记成功,同时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定量检测蛋白标记量。结果显示:单纯鞣酸还原法制备的胶体金粒径均匀度比传统柠檬酸钠法更佳,可在常温下进行,比需加热的传统柠檬酸钠法操作更加简单易行;鞣酸法胶体金通过加入K2CO3调节pH后进行蛋白标记,标记量为6.8μg/mL,略低于柠檬酸钠法胶体金的8.3μg/mL,胶体金标记前后的光谱曲线及粒度分布图均发生了相应变化,标记物抑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Ana o 3蛋白是腰果主要的过敏原之一。以生腰果为原料,通过粉碎脱脂、低盐提取粗蛋白、冷冻干燥、阴离子交换层析及超滤浓缩等过程分离得到目的蛋白,利用小分子蛋白电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免疫印迹技术进行鉴定;此外,采用紫外光谱及圆二色光谱分析腰果过敏原Ana o 3蛋白在160℃持续加热10、15、20、25、30 min的结构变化,以评估分离纯化后腰果过敏原Ana o 3蛋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纯化腰果过敏原Ana o 3蛋白的方法,该方法获得的蛋白纯度高于95%。通过圆二色光谱发现腰果过敏原Ana o 3蛋白在160℃加热过程中α-螺旋构象逐步转变为β-折叠构象,β-转角含量变化较小,无规则卷曲含量稍有增加,表明该蛋白二级结构较为稳定;经紫外光谱发现加热后腰果过敏原Ana o 3蛋白的紫外特征吸收峰的吸光度升高,表明加热会使腰果过敏原Ana o 3蛋白变性,结构展开,更多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暴露,使得空间结构变得松散;经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发现,热处理后腰果过敏原Ana o 3蛋白会发生降解,表位被破坏。希望研究可为高纯度腰果过敏原Ana o 3蛋白的纯化提...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乳清分离蛋白、热处理乳清分离蛋白、乳清分离蛋白与麦芽糖糊精的混合物和美拉德反应复合物为乳化剂,制备β-胡萝卜素纳米乳,并考察其乳滴粒径分布及β-胡萝卜素的降解。结果表明:乳清分离蛋白与麦芽糖糊精共价复合后,形成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更小,但复合物加速纳米乳中β-胡萝卜素的降解。而热处理乳清分离蛋白能显著抑制纳米乳中β-胡萝卜素的降解,其机制可能是蛋白质大分子聚集体的形成对β-胡萝卜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樱桃番茄果脯糖煮液废水的降黏回用工艺及其对果脯品质的影响.方法:对比6种降黏剂,以运动黏度和浊度为指标,确定降黏条件,并对比回用液的渗糖速率,建立废水降黏回用工艺.测定不同糖煮液腌渍果脯的营养成分、抗氧化能力和感官风味,评价回用工艺对樱桃番茄果脯品质的影响.结果:糖煮液废水经真空浓缩后回用,对果脯的脂溶性营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食物过敏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营养素对机体代谢的调节作用广受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探究营养素对食物过敏的影响。本文介绍婴幼儿及生命早期1 000 d母亲饮食中所含的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及膳食纤维等对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影响,分析这些营养素对婴幼儿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进而降低其食物过敏的发生几率,旨在为缓解婴幼儿食物过敏提供科学精准的膳食指导。  相似文献   
9.
诺如病毒(NoVs)是世界范围内引起非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为研究不同压力条件的超高压处理对牡蛎中NoVs消减控制的影响,将GⅡ.4型NoVs分别置于牡蛎消化腺匀浆和PBS缓冲液中,采用压力分别为200,300,400,500MPa,加压初始温度5℃,保压时间5 min进行处理,并以常压(0.1 MPa)处理为对照组。采用PMAxx-RT-qPCR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超高压处理后的NoVs,评价不同压力对牡蛎消化腺匀浆和PBS缓冲液中GⅡ.4型NoVs的消减效果;测定超高压处理后牡蛎丙二醛含量和蛋白质巯基含量,评价超高压处理对牡蛎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PMAxx可有效区分感染性NoVs;qPCR检测发现经不同压力的超高压处理后,牡蛎消化腺匀浆和缓冲液中NoVs的RNA拷贝数均显著减少,当压力为500 MPa时,牡蛎和缓冲液中的RNA拷贝数减少量分别>3.49 lg(copies/μL)和>3.61 lg(copies/μL),均降至检测限以下;超高压处理对PBS缓冲液中NoVs的消减效果优于牡蛎消化腺匀浆,还可使牡蛎中脂肪氧化和蛋白质变性,然而,改变程度小...  相似文献   
10.
从农家传统发酵豆酱中分离出164株疑似乳酸菌,其中有84株球菌。试验筛选到1株产细菌素的屎肠球菌R1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该细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酸和热稳定。经鉴定该细菌素种类为肠球菌素P。菌株R1在p H3.0模拟胃液中3 h存活率达86.35%,在模拟肠液中6 h存活率达87.72%,对人工消化液耐受性良好。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1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氯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对诺氟沙星和红霉素不敏感,未检测出毒力因子,具有潜在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