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7篇 |
免费 | 339篇 |
国内免费 | 19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4篇 |
综合类 | 379篇 |
化学工业 | 475篇 |
金属工艺 | 59篇 |
机械仪表 | 75篇 |
建筑科学 | 1054篇 |
矿业工程 | 151篇 |
能源动力 | 23篇 |
轻工业 | 176篇 |
水利工程 | 311篇 |
石油天然气 | 176篇 |
武器工业 | 30篇 |
无线电 | 3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15篇 |
冶金工业 | 27篇 |
原子能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3篇 |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130篇 |
2021年 | 148篇 |
2020年 | 137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167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54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54篇 |
2008年 | 178篇 |
2007年 | 156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39篇 |
2003年 | 107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第四系弱胶结超固结卵砾石层作为水电站大坝坝基,其物理力学参数研究难度大。通过现场载荷试验、渗透变形试验,研究其抗变形和抗渗透特征。运用现场大剪试验和室内三轴试验相结合,研究其抗剪强度参数。以现场试验成果为依据,结合工程特点,提出了弱胶结卵砾石层的特征参数。经工程建设,验证了参数取值合理。 相似文献
3.
4.
该文通过经向/纬向拉伸、压缩和弯曲试验以及层间剪切和纵横剪切试验获得了飞行器用KT31/HFW285SA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层压板在室温干态(23℃)、低温干态(-55℃)及高温湿态(130℃)3种状态下的强度和模量,试验结果表明,KT31/HFW285SA层压板各项力学性能良好,均达到了飞行器用复合材料的指标要求。环境湿度和温度对层压板力学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该文的研究成果将为飞行器的轻量化设计以及对整机的寿命与可靠性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极大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采用DTS万能试验机,利用不同温度和荷载频率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进行试验。根据时间-温度等效原理,通过Sigmoidal函数模型进行拟合,确定了4种同一旧料不同掺量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和位移因子。试验结果表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与新旧材料配比的增加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与不添加旧材料的沥青混合料相比,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7.
以汽车风道支架常用的20%(质量分数,下同)滑石粉填充聚丙烯(PP)材料、20%短玻纤增强PP材料、5%长玻纤增强PP材料和20%长玻纤增强PP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中滑石粉和玻纤的取向性进行了观察,并对其注塑样板中流动方向和垂直流动方向的弯曲模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滑石粉、玻纤在PP基体中均具有明显的取向性,且玻纤长度越短取向性越强。玻纤增强PP材料流动方向的弯曲模量保留率明显高于滑石粉填充PP材料,且玻纤长度越长、含量越高,其弯曲模量保留率越高;玻纤长度越短,材料垂直流动方向的弯曲模量越低。滑石粉填充PP材料流动与垂直流动方向的弯曲模量差异性较小,玻纤增强PP材料长径比越大、含量越少,材料流动与垂直流动方向的弯曲模量差异越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得镇江市河漫滩地区地基土变形指标,通过对大量的勘察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发现了压缩模量和湿密度、含水量和孔隙比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建立经验公式,可以快捷、有效地确定压缩模量。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资料表明应力差对裂缝高度的控制占主导地位,而杨氏模量差的影响则较小.然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模量差对裂缝的几何尺寸和支撑剂的铺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我们考虑模量差和就地应力差对裂缝几何尺寸的联合影响.研究中应用了模量精确分层的拟三维水力压裂模拟器.在相同地应力差的条件下,将平均模量和分层模量计算的裂缝高度进行了比较.基于基本的断裂力学理论和水力压裂中流体压力的耦合作用,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低模量的地层也能够控制裂缝高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可应用于中等模量差到较大模量差地层的水力压裂施工.研究的机理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一些从微地震和测斜仪成像得出的最新结论.这些结论显示了实际裂缝高度小于普通应用拟三维水力压裂模拟器(基于平均模量)预测的裂缝高度. 相似文献
10.
应用受力平衡分析对CFG桩桩间土模量进行了详细推导,同时考虑成桩过程的扰动,提出利用圆孔扩张理论计算扰动区半径,改进和完善了复合土体和桩间土模量的计算方法。有助于提高沉降计算精度。计算表明,该方法在工程上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