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395篇
  免费   1860篇
  国内免费   1487篇
电工技术   5756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4136篇
化学工业   29108篇
金属工艺   7755篇
机械仪表   12545篇
建筑科学   14437篇
矿业工程   3458篇
能源动力   2369篇
轻工业   16163篇
水利工程   1064篇
石油天然气   5051篇
武器工业   588篇
无线电   8068篇
一般工业技术   8588篇
冶金工业   7109篇
原子能技术   620篇
自动化技术   992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94篇
  2022年   1063篇
  2021年   1299篇
  2020年   1494篇
  2019年   1234篇
  2018年   376篇
  2017年   678篇
  2016年   1153篇
  2015年   2793篇
  2014年   10020篇
  2013年   6505篇
  2012年   9829篇
  2011年   9053篇
  2010年   7888篇
  2009年   9533篇
  2008年   9986篇
  2007年   7460篇
  2006年   8086篇
  2005年   7697篇
  2004年   6967篇
  2003年   4910篇
  2002年   3510篇
  2001年   3214篇
  2000年   2676篇
  1999年   2498篇
  1998年   2585篇
  1997年   2589篇
  1996年   2077篇
  1995年   1776篇
  1994年   1355篇
  1993年   1074篇
  1992年   881篇
  1991年   879篇
  1990年   937篇
  1989年   1555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9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工业CT图像转换为3D打印G代码方法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邻层数据匹配的工业CT图像直接转换成G代码的方法。首先采用Canny算子提取工业CT图像的轮廓,然后处理轮廓分叉问题,实现邻层间几何信息数据匹配,其次进行邻层间轮廓插值以满足3D打印层间厚度要求,从而避免"阶梯效应",最后通过填充编码得到用于3D打印的G代码。使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轮毂CT图像转换为G代码的时间为10.5 s,耗时远小于其他间接转换方法;3D打印出的轮毂无"阶梯效应",平均尺寸误差率为0.25%。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涉及中间格式,转换效率高,转换误差与传统方法相当,适用于具有复杂内腔结构的零件。  相似文献   
2.
为完善云服务平台产品设计知识发现系统,同时进一步提升需求与服务的匹配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转换器的双向编码表征(BERT)和随机Lasso的产品关键设计特征识别方法.首先,实验采用真实产品用户反馈数据集并对其进行人工标注,以BERT预训练语言模型为基础,建立输出层以训练设计领域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实现对显性设计特征的自动识别.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实现较好的性能,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分别为90.55%、97.16% 和93.68%.同时,提出一种知识迁移思想,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利用随机Lasso算法挖掘其中蕴含的关键设计特征并加以重用,实现了对隐性设计特征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经信厅公布2020年安徽工业精品名单遴选结果,中科铜都公司生产的超细银粉(ZKTD-AgO1、ZKTD-Ag02、ZKTD-Ag03、ZKTD-Ag06、ZKTD-Ag07、ZKTD-Ag12)榜上有名。据了解,一直以来,中科铜都公司深耕金属粉体材料产业,秉承“市场是企业的方向、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理念,着力提升工业精品在质量、标准、管理、品牌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践行“宜业尚品、造福人类”行业发展新目标,向全行业郑重提出倡议,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为了摸清建筑材料及各行业碳排放现状,客观评估相关工作进展及效果,基于建筑材料各行业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建筑材料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供建筑材料及各行业、各区域核算二氧化碳排放使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工业大麻叶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成分及抑菌机理,为其在食品工业中作为天然防腐剂的可能提供理论参考。工业大麻叶醇提后依次经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分离,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并筛选高活性组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有效成分;通过比较菌体细胞壁完整性、细胞膜通透性、能量代谢和氧化损伤变化以及扫描电镜观察,探讨抑菌机制。工业大麻叶乙酸乙酯萃取组分经体积比为1∶1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后所得组分Fr.1:1对单增李斯特菌抑菌效果最好,最低抑制浓度为62.5 μg/mL,共鉴定出亚麻酸甲酯(40.79%)、十六酸甲酯(13.12%)等24种挥发性化合物;经Fr.1:1处理后,细菌表面有明显破溃,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培养液电导率增大,胞内三磷酸腺苷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先升后降。工业大麻叶Fr.1∶1可破坏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电解质外泄,进而影响菌体能量代谢并造成质膜氧化损伤,最终使细菌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工业大麻收割机茎秆切割效率低、输送率低,以及关键作业参数研究空白的现状,本文结合工业大麻茎秆物理特性,运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理论开展关键部件作业参数试验与优化,重点研究工业大麻收割机切割-输送作业关键参数中切割速度、链条输送速度、切割位置与夹持点水平间距对切割效率、输送率的影响规律,并以切割效率、输送率为响应指标进行多目标优化.首先对主产区工业大麻茎秆物理和机械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并进行与收割相关的物理参数测定,然后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方法设计试验,并用Design-Expert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切割效率、输送率的回归数学模型并进行方差分析.通过响应曲面方法分析各因素交互作用对切割效率、输送率的影响,并根据优化目标的重要程度(输送率较切割效率更重要)对回归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出工业大麻收割机切割-输送关键作业参数的最优组合如下:切割速度为1.33 m/s,链条输送速度为1.35 m/s,切割与夹持点水平距离为63.9 mm.此时切割效率最高、输送率最高,其值分别为44.35株/s、93.93%.最优参数组合下田间试验切割效率为44.7株/s、输送率为92.21%,作业性能大幅提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在可燃废弃物应用技术方面都还处于一家一户、自制自用、效率极低的初级阶段。发达国家的替代燃料:“垃圾衍生燃料”RDF、“固体回收燃料”SRF、“次煤”Subcoal和“纸塑垃圾衍生燃料”RPF制成的原材料都是可燃废弃物,只是处理工艺技术不同或者由垃圾中分拣出的可燃废弃物不同,制成颗粒状衍生燃料的品质不同,这些都可以替代部分甚或替代全部化石燃料在水泥窑炉中应用。我国大力发展“替代燃料”产业,有助于水泥工业消纳更多的“可燃废弃物”,为改善环境尤其是城镇环境和面貌,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工程应用中视觉测量网络站位布局规划不完善,各站位测量相对全局测量结果具有较大偏差,导致全局测量点云数据分层问题,提出了双目视觉测量网络站位布局规划方法.首先,建立双目视觉测量模型,结合理论分析构建参数误差模型;其次,根据参数作用机制将其划分为内部结构参数和外部测量参数两类,并进行精度仿真分析;然后,结合仿真结果,建立全局测量场视觉测量多约束区域划分模型,求解各测量站位初值,构建测量站位优化模型,基于外部测量参数的遗传算法求解各站位位置参数,完成大尺寸视觉测量网络的构建.最后,通过规划实验表明,各站位测量结果之间偏差均在0.04 mm以内,实现了点云数据的高精度拼接,满足工业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工业生产中,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人工作业,伴随生产效率提高而带来的是频繁发生的操作员安全事故.为解决此类问题,企业往往采用被动安全方式来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但该类方式欠缺灵活性和安全实时性.因此,机器人主动安全问题的研究对提升操作人员安全性、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对工业机器人主动安全控制技术进行介绍,从工业机器人交互感知、柔顺控制及轨迹规划三方面对机器人主动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工业机器人主动安全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与电脑》2021,(1):120-122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软件仿真等方法,对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首先,根据性能的要求分析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以及硬件设备的组装方式和电路接口的连接方法;其次,在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根据操作的要求完成软件设计;最后,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建立工业机器人数学模型,进而完成相关核心算法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